大業十四年,隨著華國兵鋒鎮世,掃蕩天下之後,烽煙四起,戰火瀰漫,混亂的隋末,開始在華國的刀兵下,由混亂轉成秩序。
自渡過長江,十萬無當飛軍的鐵蹄,就沒有再停下了過。
而有成熟的海軍艦隊配合就,華國的後勤運輸能力暴漲不說,在將長江與黃河兩大水域掌控之後,戰略佈局方面,更是大佔優勢。
不到五個月的時間,三路北伐大軍,就已經將戰線推到了黃河一線。
此時,華國藉助水陸之便,以及兵鋒之利,已經佔領了九州中的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兗州,梁州。
其中,梁州,徐州,豫州,都只佔領了大半,冀州則佔領了沿河一代。
這還是因為,華國的戰線拉的太長,有些地方,更只是打掉了反抗勢力,就直接走人,等待後續政務人才進行調理。
而且,因為佛門和世家門閥從中調和的關係,林道雖然佔領了地盤,但卻沒有將那些勢力的主要主力打散。
反而,在佛門和世家的牽引下,全都加入了李唐。
在華國動武之後,李唐也加快了步伐,終於在林道挺進黃河時,將冀州,幽州,幷州,雍州徹底佔領,更和頡利可汗達成了協議,不光借來了五萬金狼衛,還有十萬匹戰馬。
與此同時,武尊畢玄和封劍歸隱的傅採林,也受到佛門邀請,來到了長安城。
加上佛門剩餘的三大宗師,以及修為大進,突破到慈航劍典劍心通明的師妃暄,一共六個人,守護在長安城內,防止林道實施斬首戰術。
至於,反過來圍攻林道,卻無人敢去嘗試。
淨念禪院一戰,可不僅僅只是滅了一個佛門聖地那麼簡單。
林道當時毫無顧忌的爆發,直接將自己推向了天下第一的神壇,更成為了天下公認的執棋者,規則定製者。
因此,林道雖不開口,但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已經成為武林中大多數武者,默契遵守的潛規則。
就連去年遍及全國的滅佛事件,也隱隱有著林道的影子。
畢竟,滅佛事件結束之後,華國的國家藏書館中,足足新增了二十萬古籍善本。只這一點,就已經讓華國的底蘊提升了三成。
至於其他暗中的收穫,就不予言表了。
而且,此時南北對峙的局面,其實也是華國朝堂有意促成的。為的就是,藉助李唐的存在,將國內世家門閥階層和暗藏的殘餘反對勢力,全都驅逐到唐國境內。
這其實和兵法上的圍三缺一,以及溫水煮青蛙,是同一個道理。
若是沒有李唐,那是世家門閥為了自身生命和利益,會不惜一切代價,阻擋著華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