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雖然不大,但人倒是挺多。
前前後後有百十口人家,一家老小都算進去,再加上來此旅居的行商和書生、夫子,小鎮的人數保守估計都有五六百。
雖說歷年書生夫子們來小鎮進行遊學授課這事兒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也多虧了他們,讓這座小鎮沾了點文人氣。
村民們不敢說有多麼大的學問,但基本上都把官話和文字學全了。
按照林掌櫃的說法,語言與文字,是統一的前提。
書生與夫子,佈道的歲月可以上溯到遠古。
太久遠的故事林掌櫃也講不明白。
他只是有些遺憾,興教化的好處竟然只體現在起名字上。
林小遠、林忍冬、林濤和林北光他們雖然年幼,但並非懵懂無知,因此對林掌櫃的感嘆深以為然。
但有一點,林掌櫃還是過於輕視教化之功了。
世間萬物,都得有個憑證。
教化興起後才有了姓名,又多了一種區分族群與源流的方式。
人這一輩子,名字絕對不只是代號。
它是總結,是概括,是從面到點的印象,有時候更包含著無數期許與願望。
前幾輩人的起名在保留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的同時,少數又兼具其胸有大志且望子成龍的志向。
林家鎮這兒有句代代相傳的俗語:名字起得賴,孩子越好帶。
因此有時候單看名字,就能初步得到這人出生時的大概資訊。
比如何時生,出生時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天氣,有什麼風景,在家中排行,孱弱的肩膀上承擔著怎樣的未來。
就拿林濤來說,風景便是名字的一部分。
他家門口就是魚塘,要不是村子裡已經有人叫林水林魚兒,保不齊這些名字會落他身上。
林北光的情況跟林濤差不多。
據說在他出生時,他家院子北邊的柴火堆突然著火了,烈焰灼人,火光沖天,所以得了林北光這個名。
本來這名字沒啥特別,但後來林掌櫃對“北光”兩字的又一次解讀,讓林北光在小鎮昂首挺胸的好多天。
“歷來帝王將相無數,坐北望南光,群臣來拜。這麼一看,我侄北兒光有帝王之資啊。”
林掌櫃當時還笑著開玩笑說,如果不是林忍冬生得早,還被他姥爺取了個挺有寓意的藥材名,否則他就給他寶貝兒子起名林東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