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大約每2.25~2.5億年在軌道上繞行一圈,可稱為一個銀河年,因此以太陽的年齡估算,太陽已經繞行銀河20~25次了。太陽的軌道速度是217km/秒,換言之每8天就可以移動1個天文單位,1400年可以執行1光年的距離。
銀河系波浪:
科學家利用斯隆數字巡天的測光和光譜資料,對銀河系的銀盤進行了研究。結果顛覆了教科書上銀河系的形象,表明銀盤存在波浪狀的結構,並且銀盤的尺寸也可能比傳統認為的更大[6]。
傳統觀點認為,銀河系的銀盤應該是一個平滑的盤,從銀心向外密度呈指數下降,而且在銀盤的上下兩側(或者說南北兩側),密度應該是映象對稱的。2002年,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的海蒂·紐伯格及其同事發現,在銀盤的最外側邊緣存在恆星密集分佈的團塊,這一成糰子結構被稱為麒麟座星環。後來,其他天文學家又在麒麟座星環以外發現了另一個類似的子結構,被稱為三角座-仙女座星流。
一個研究團隊對2002年斯隆數字巡天的觀測資料作了進一步分析,發現了另外兩個類似子結構存在的跡象。這另外兩個子結構位於麒麟座星環和我們的太陽之間。離太陽最近的子結構,距離銀心大約3萬光年,銀盤以北的恆星密度超出預期;另一個子結構距離銀心大約4萬~4.5萬光年,銀盤以南的恆星密度超出預期。
它們分別命名為北近結構(
o
th
ea
st
uctu
e)和南中結構(soute st
uctu
e)
星系年齡的推測方法:
根據已知長壽命放射性核的衰變時間(即半衰期),從某些放射性中子俘獲元素的丰度資料人們可以測定銀河系中最古老恆星的年齡,從而定出銀河系的年齡,這種放射性年齡測定方法稱為核紀年法。
例如,釷的半衰期是130億年左右。用當代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加上高解析度光譜儀,已經能夠檢測到恆星的釷,並作出相應的年齡估計。
據多種方法測定,從大爆炸算起,宇宙的年齡在140億年左右。假定從大爆炸到銀河系形成相隔的時間為10億年,那麼上述由核紀年法測定的銀河系年齡與宇宙年齡是相容的。
依據歐洲南天天文臺(ESO)的研究報告,估計銀河系的年齡約為136億歲,差不多與宇宙一樣老。
由許多天文學家所組成的團隊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遠鏡(VLT)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恆星內發現了鈹元素。
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恆星與第二代恆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2~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29±5億歲左右,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於122±8億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