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李如初回憶錄> 明國:風起遼東 第九十三章 拯救大兵黃斯通(5)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明國:風起遼東 第九十三章 拯救大兵黃斯通(5) (2 / 2)

進入戰時狀態後,賀寶刀暫時收起了對我修改口號的不滿。他此刻需要準確的判斷距離,保證在衝鋒的最高速與敵交鋒。現在雙方距離較遠,他們要保持慢步到三百米左右,三百米距離的衝鋒是他們最熟練的科目,難度只在於在速度漸漸加快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密集陣型。

東方的亮光逐漸明顯,魚肚白佔據了天際的一角。天上的熱氣球再次投下一輪照明彈,正巧照在賀寶刀部上方。在正上方的光線照耀下,兩側的十幾名連排長們移動到每排前方五米處。他們沒有攜帶馬刀,而是配備帶著三角旗的騎槍,舉在頭頂能讓全排的騎兵都看到。這些基層軍官不時轉頭觀察全隊的位置,其他前排騎兵則觀察各自連排長位置,控制著自己的馬速,整個騎兵陣列平直地往後金兵推進。

原先擔任偵察兵的夜不收騎兵和狼人們三五成群,跟在騎兵營的後方,形成鬆散的第四排。他們將擔任遊騎兵,消滅經受牆式衝鋒後殘存的建奴。

等到騎兵營開始加速時,我們已經被拉開了三百多米的距離。五百多匹健馬集體衝鋒,兩千多個馬蹄擊打在大地上,形成的震動即使在我這裡也能清晰感到。

遠方的後金騎兵也適應了照明彈的光芒。他們吹響了號角,騎兵們以一種散亂的陣型朝賀寶刀部衝來。兩翼有一百多騎兵分散開,似乎想繞過賀寶刀騎兵群,攻擊我所在的佇列。

後金大隊裡分出上百騎,快馬跑到兩股騎兵群的中間,用弓箭拋射騎兵營。這是蒙古人常用的放風箏戰術。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人一般會動用一個千人隊,形成一道寬大的弧形散兵陣線騷擾敵陣,由千夫長控制散兵的作戰,引誘敵軍離陣或動搖。後陣的叢集則尋找對方薄弱的位置進行集中突擊,進而引起敵陣全體崩潰。

不過女真人是漁獵民族,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多少還是有些差距。雖然建奴們面對明國也自稱弓馬嫻熟,不過他們現在的表現只能算搗亂。散亂的遊騎從距離賀寶刀前鋒五十米到一百米都有,輕箭以明顯的拋物線落入騎兵營中。

長生島上的騎兵營是東江軍序列裡第一批接受軍火援助的單元,距離最後一個騎兵裝備胸甲已經過去了幾年。這次出動的騎兵營裡,所有騎士都裝備了鋼打造的頭盔、胸甲和護臂、護腿,渾身上下揹著二十斤重的板甲。面對這種算得上奢華的防具,後金的步弓就算用重箭,也只有貼臉才有擊穿的可能。

騎兵們放下頭盔上的鐵面具,透過面具的間隙看著越來越接近的後金騎兵。遊騎們射出的輕箭擊打在鎧甲上,發出清脆的響聲。

賀寶刀冷冷地盯著前方的一名遊騎,那傢伙注意到自己揹著旗幟,從一開始就一直針對自己,連著射中自己三四箭。現在兩人只相距三十幾米,賀寶刀幾乎能看到對方的眼睛。他決定,若是兩軍對撞時這廝還在自己身前,自己一定砍掉對方的腦殼。

一分鐘後,賀寶刀揮舞旗幟,下達了衝鋒的指令。

三排騎兵同時催動馬匹,如雷的馬蹄聲愈發密集起來,轟隆隆地讓陣中的所有騎士聽不到其他聲音。雙方間距很快拉進到兩百米左右。由於對進的原因,賀寶刀把距離當做只剩一百米。這在騎兵衝鋒中屬於微不足道的空間。平整的陣列如同一道移動的馬牆,面前的遊騎兵沒有多少機動的空間,抓緊時間在密集的騎兵面前退去。

後金騎兵完整地出現在賀寶刀眼中,兵陣鐵甲閃耀。他們的武器大多是長矛大刀,也有用狼牙棒和刀棍的,同樣陣列嚴整地在慢跑。但這種嚴整隻是相對於普通明軍來說,他們的騎兵間隔更寬,兵力不是平均分佈,左中右陣後各有一個駐隊,開始慢跑後便稍稍顯出了散亂。

賀寶刀熱血上湧,放平騎槍,大吼道:“全速進攻!”

騎兵方陣裡傳來嘹亮的號角聲,三排的軍官們把騎槍轉圈後前傾四十五度。騎兵們聽到號角聲,同時打馬加速。隆隆的馬蹄聲如同天邊由遠而近的奔雷,一排排明盔上的紅纓跳動著,如同無數閃爍的紅色火焰。

對進之下,第一排騎兵與建奴的距離只剩百米,所有人都漲紅了臉,眼神死死鎖定正前方的目標,右手握住馬刀直直指向前方,形成一排整齊的刀線。

賀寶刀張大嘴,頂著迎面吹來的大風,竭盡全力大吼:“衝鋒號!”

最後一輪號角聲響起,五百多人同時怒吼:“殺!”

對面的建奴同樣傳來號角聲,同樣放平長矛舉起大刀,雙方都在飛速接近,將死亡和傷痛帶給對方。來自遼東各地的長生島士兵和從原始森林裡鑽出來的女真人,終於要在遼南大地上拼死一戰。

密集的陣形讓雙方都無路可退,也沒有絲毫躲避的空間,殺人和被殺只在馬身交錯的一瞬間。這時的個人戰技和騎術已經毫無作用,男人的勇氣在騎兵戰中得到最大的體現。很多人、很多戰爭小說把這當做男人的浪漫,我可去他媽的浪漫。這是生與死的交鋒,每個人都必須在殺死對方和被對方殺死中選取其一,沒有和平的選項。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