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科技入侵現代> 第36章 壁上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章 壁上觀 (1 / 3)

“果然,這個應該是誤差分析與統計模型。

透過機率的統計量化來製造誤差,模擬發動機推力偏差和環境擾動對軌跡的影響。”

“這裡應該是動態軌跡矯正方程組,把慣性導航系統受限於陀螺儀漂移和加速度計噪聲,來進行一個動態軌跡校正!

沒錯,這裡簡化出來的線性遞推最小二乘濾波,結合他給出的分段定常誤差模型,能夠有效修正彈道中段與末端偏差。

而這裡則將地球座標系、彈體座標系與目標座標系轉換問題簡化成了矩陣運算,用於制導指令的生成。

在末段制導中透過角度向量投影預測落點,不但現在能夠增加精度,未來哪怕是研發紅外製導導彈,也能夠減少對實時計算的需求。”

有了筆記本的兩相對照下,錢學森又從眼前的數學模型中解讀出了更多的資訊。

旁邊的中年男子敏銳捕捉到了其中的敏感詞:“紅外製導導彈?它能用於紅外製導導彈嗎?”

也不怪對方如此敏感,紅外製導導彈給華國留下的陰影實在太深刻。

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的第一次實戰應用就和華國有關。

這種技術上導致被壓制的滋味太不好受了,所有華國軍工科技條線的人都記憶猶新。

“它不能用於製造紅外製導導彈,它能用於最佳化紅外製導導彈。

我們和阿美莉卡之間的技術差距最大在材料工藝上。

我和申海電子所、沈城材料所和西安發動機所的同志們溝透過,過去遲遲不立項的最大原因就在於。

老美的AIM98用到的是硫化鉛紅外光敏元件,我們沒有高純度硫化鉛單晶生長工藝,如果用國產的硫化鉛探測器,靈敏度最多隻有對方的70%。

&n,我們理論的探測距離只有5km。

另外導彈導引頭需要高精度鍺透鏡,我們壓根沒辦法量產拋光度能夠達到波長十分之一的非球面透鏡,只能依賴手工研磨,良率連5%都沒有。

加上訊號處理電路、固體推進劑、彈體結構等全方位的落後,我們就算花時間造出來,一方面是已經落後,另外一方面是壓根用不了。

但現在有了角度向量投影預測落點,我們就算有差距,也能到一個夠用的水平。

這麼說,過去我們造出來發射也無法擊中對方,而基於角度向量投影預測落點,至少有機率能夠擊中對方。

未來如果材料、電路、光敏元件等方面技術跟上,我們甚至能夠做到比對方的響尾蛇更精準!”

三個小時時間眨眼過去,黑暗逐漸退散,一時間東方既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