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臉上流露出難以掩飾的自得神情,心中暗自歡喜不已。
第一首詩引發了人們長時間熱烈地討論,直到終於有人將目光移向另一首詩時,場面才稍稍安靜下來。
當看清詩中的字句後,立刻就有人情不自禁地輕聲吟誦道。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隨著聲音的傳播,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一同念出聲來。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
一句接著一句,每個人臉上都流露出沉醉之色。
待到整首詩讀完之後,那些剛剛念過詩的人仍然顯得意猶未盡,並紛紛讚歎道。
“好,寫得真好!”
然而在這同時,他們心中卻又湧起一股莫名的熟悉感。
彷彿這些文字早已深埋於心,只是此刻才被重新喚醒一般。
就在這時,人群中突然傳來一個聲音問道。
“你們有沒有發覺,這首古詩所描繪的場景和上一幅‘宴會’圖裡呈現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
此言一出,猶如醍醐灌頂般令在場所有人瞬間明白過來。
難怪會覺得如此熟悉,原來竟是這個原因!
“妙啊,實在是太妙了!”
“經你這麼一提醒,我也看出來了。”
“果然是精妙絕倫啊!”
一時間,讚美之聲響徹全場。
這兩首古詩均以宴會為題,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不過相比之下,第二首古詩必定與那幅‘宴會’圖的創作者存在某種關聯。
由於那第二首古詩所描繪的情景幾乎和畫作、現場一模一樣。
相比於第一首詩而言,它更為應時應景,也更契合主題。
然而,仍有部分人認為第一首古詩更佳。
一時間,眾人意見不一,有的支援第一首,有的則力挺第二首。
當然,他們討論的這些都並非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