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玉米還是要烤腸?”報刊亭老闆見來了兩個小年輕,咬了一口嘴裡的包子隨手放進碗裡,問道。
江楓:……
現在生意真不好做,瞧瞧,生活都把一個報刊亭老闆逼成什麼樣了。
“老闆,有剛發售的《知味》嗎?”江楓問道。
“有,你等著。”老闆低頭給江楓拿書,嘀咕道:“還真是奇了怪咧,平時這雜誌怎麼賣都賣不出去,今天這早上剛進的現在就賣出去三本了。”
“28塊,碼在右邊貼著自己過去掃。”老闆把《知味》雜誌扔在江楓面前。
加厚版的《知味》雜誌,足足有兩本普通的旅行雜誌那麼厚,還是全綵的,只賣28塊。
有錢真好。
江楓覺得他要是有錢他都想不到這種玩法。
全新的雜誌,外包裝都沒拆。封面和之前雜誌社釋出的圖片一模一樣,但江楓總覺得紙質的拿在手中能親手摸到的雜誌封面,比用手機看到的高畫質大圖更加好看,更加立體,也更加有真實感。
這是真的,真真切切的《知味》雜誌。
封面也是真的,真真切切的泰豐樓。
《知味》雜誌的攝影師技術很好,將已經重新裝修過,就連外部也沒有放過總體煥然一新的泰豐樓拍得古色古香,看上去很有歷史的厚重感和年代感。
傳統手藝總喜歡講究輩分和祈願,祖宗的來頭越大,手藝流傳的年份越久就越有排面。
就像吳家酒樓,不知底細的人去吃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只要別人和你一說這家酒樓是從宋時傳下來的。食客們就會覺得,喲呵,宋時傳下來的,牛逼啊,有年代感,歷史悠久啊。
連帶著吃進嘴裡的菜都有了宋時味兒。
再說泰豐樓,因為是新開在北平這一眾林立的老酒樓裡顯得輩分很小,年紀很輕,似乎沒什麼資格排資論輩的。
但只要江楓開始跟別人吹牛逼說這家酒樓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清時就有了,他家祖上還是御廚,有招牌為證。泰豐樓的身價頓時就不一樣了,瞬間就有了和北平這些老酒樓稱兄道弟排資論輩的份。
江楓相信,許成這麼喜歡水字數的人,一定會把自己和他講的泰豐樓的歷史原原本本添油加醋,用上不少形容詞的全部寫在文章裡。
江楓迫不及待的拆開了外包裝,準備翻開雜誌。
然後吳敏琪就把他手中的雜誌拿走了。
“行了,別看了,不差這一時半會兒的,瞧你著急的。先去把飯吃了,走啦。”吳敏琪示意江楓帶路。
江楓只能眼巴巴地盯著吳敏琪手上的雜誌卻不能翻開,這種感覺就像季夏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冰櫃裡的碳酸飲料卻不能喝。
去早餐店的十幾分鍾路途顯得格外的漫長與艱難。
時間還很早,即使江楓和吳敏琪因為繞路耽誤了不少時間他們到的時候也才七點十幾分,坐著喝豆汁吃焦圈的基本上都是大爺大媽只有一兩個早起的年輕人。
沒有空桌,吳敏琪就去和一位大爺拼桌,去之前還把雜誌還給了江楓。
煎餅果子生意火爆,江楓目測有十位左右的大爺大媽在排隊。排隊的時候江楓可以順便把《知味》上有關泰豐樓的文章看了,尤其是自己的那篇,需要重點翻閱,畫重點回去讓季夏反覆閱讀。
江楓拿著雜誌站到隊尾,剛翻開第1面就用餘光掃見前面好像有位老奶奶也在看雜誌,看背影還那麼像自己的親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