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捉襟見肘的日子,實在叫人頭髮都愁得掉光了。
蔣慕淵明白戶部官員的欲言又止。
前些時日,底下還上過摺子,請示來年開恩科之事。
甭管新考出來的進士們能不能用,好歹名頭足了,歷練一兩年,也能有起色。
吏部甚至琢磨著,給一些州府裡不入流的小吏們一次晉升的機會。
就好似劉師爺那樣的人,科考水平不行,再考三年也不會有高中的可能,但是,他們在衙門裡做過事,知道整個縣府是如何運轉的,經驗豐富。
大官任不了,做個小地方的二把手、三把手倒是能勝任,也能輔佐新上任的年輕官員,領一領路。
既是缺人,自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聖上心裡也有數,朝會上提了幾次,文英殿裡亦一番商討,最後定了章程。
文書一道道往下發,京城是訊息最快的地方。
劉師爺站在官府告示牌前,老淚縱橫。
他這把年紀了,不止在叛亂中沒有丟了讀書人的氣節,更從喬靖手裡保住了命,到京城走了一遭,原以為這個結局已經是人生之大幸了,沒想到還能有這樣的機會。
劉婦人前些時日也抵京了,照著袁二留下的提示,透過施么見到了老父。
父女兩人抱頭痛哭了一番。
有肅寧侯府和寧國公府的撫照,他們在京中的生活是不愁的,但習慣了自力更生,委實不願意閒下來。
劉師爺尋了個書館,他的字還不錯,抄些開蒙的書冊託書館買賣,要價不高,白日在館裡坐著,附近小童們有不懂的來問,他也教得仔細,名聲出去了,生計也好了許多。
劉婦人就在書館附近支了個小攤,賣些蜀地點心,補充家用。
父女原以為,往後的生活就是這樣了,沒想到旨意一下,他能去當個正兒八經的官了。
京城繁華,沒見著時都想見見,看過了,故土念在心中。
誰不想落葉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