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曾公公道,“可後宮傾軋就是如此,這麼多年了,您見過太多說不清的事情了。
貴妃娘娘若能脫身,是她自己有本事,幾個兒子有能耐。
若翻不了身,那是氣數盡了,您硬幫她一回,也會有下一回。
後宮就是個靠本事的地方。”
皇太后苦笑,這些道理都是她這麼多年的立身之本,她從中宮到皇太后,現在是安穩了,當年一樣有驚心動魄的時候。
要是她湊熱鬧,什麼人、什麼忙都幫,只怕自己都早就折在其中了。
哪裡還能坐在這兒。
正如她對謝皇后,扶過,最終也放棄扶了。
她是長輩,肯定走在皇后之前,她幫不到一輩子。
人各有志,謝皇后不爭,她這個老太婆再強壓著,也是彼此遭罪。
“哀家不是為了虞氏,”皇太后道,“哀家是為了幾個孫兒!哀家覺得這事兒怪著呢,不對,應該說,很早之前就怪了。”
向嬤嬤與曾公公對視了一眼。
不說前朝大臣,便是皇太后自己,都數次催促聖上立太子。
皇太后偏向孫睿,不管她如何看待虞貴妃,起碼孫睿這個皇孫還是有些能耐的,聖上帶在身邊這麼些年,他一枝獨秀。
後來,孫祈和孫宣也參與進來。
皇太后對如此局面,心中頗有質疑,她經歷過先帝登基時的混亂,自然想避免那樣的局面。
她跟聖上說過,長也好、賢也好,要先立。
只是這幾年間,提了幾次,擱了幾次。
最近的那一回,孫睿已然勝券在握了,偏出了趙方史的案子。
時機如此巧合,皇太后私下嘀咕過,也藉著機會探過三公的口風,那幾位老臣說得模稜兩可,但其中語句,今日想來,是說孫睿無望,因為聖上恐不喜。
這句“不喜”,就是今日之事的最大矛盾之處!
孫祈、孫宣收門客,拉攏佈局,可大臣們、尤其是三公和六部打頭的那些,還是偏向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