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逐漸拉大的縫隙可以望見山腳了。
顏方一腳跨過了門檻,在周圍竹葉的“簌簌”聲下,踩著光滑的青石板向山腳走去。
剛踏過最後一塊青石板,顏方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扇破舊的木門。
從木門裡傳來了一個蒼老的聲音:
“你為何來此求道?”
...
每個考核者最後所面對的問題都是這個,考核者們的回答也千奇百怪,各不相同。
這個問題確實也沒有標準的答案,換一句話說,重點不在考核者們回答的內容,關鍵在於考核者們回答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心。
世上大道千萬,殊途同歸。就像所有的小溪最終都會匯入大海一樣,只是過程不同,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
不管你是出於什麼目的學道,只要道心堅定,就都能在修行的路上走的很遠。當然伏虎山招收弟子在心性方面還是有一定要求。像一些天賦極高道心堅定可明顯心術不正之輩還是會被拒之門外。
...
顏方聽到這個問題之後有些愣住了,腦海中浮現出許多答案:為了給慘死的父母報仇,為了站的更高看到更多的風景,想要實現前世的修仙夢...
這些都可以說是顏方來伏虎山求道的原因,可單列出來,每一條似乎又不能完全概括。
似乎支撐他不遠千里來伏虎山求道的理由並不僅僅是如此,可他又說不清楚支撐他來的到底是什麼。
那是一種有些複雜又有些簡單的情緒或者說是情懷。
就在顏方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時忽然想起了前世北宋的張載曾說過的一段話,和他現在內心想要抒發的情緒很契合,於是脫口而出: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我來此求道的原因。”
前世的顏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我們堅信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他生活在現代,可內心卻有些像古人,或者說是有些傾佩古代讀書人那種胸襟與情懷。
像張載那樣的一介文弱書生,雖然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可卻有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守的大道,繼承聖人們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後世開闢永久太平基業的遠大抱負。這一點讓顏方非常傾佩。
在前世的古代想要“為萬世開太平”要靠讀書,而在這個有修行者的世界,想要實現這個非常理想化的目標,當然就要靠修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