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5決意 (1 / 4)

大家一定要記住,農業部門是所有工業門類的上游,吃飯是老百姓的天。

隨著山東半島山,戰線僵持,北洋袁世凱政府開始財政困難,轄地內開始糧價上漲,前線的軍餉和後面工人吃飯,都開始出問題,是有人囤積居奇?還是自然現象,誰說的清?要知道百分之一的人吃不飽飯,糧價就敢上天,翻倍的往上漲。

在輿論上,政治上,地主貴族,開始壓倒新興工業集團。

袁世凱怎麼調和?前面說了輸掉的結果,一時收住場子,後面也會有大的政潮,後續餘波,局勢怎麼發展?他可以控制局面嗎?想拿著軍隊拉拉偏架,軍隊看誰的命令?在混亂局勢中,不看誰給的錢多嗎?

現在的局勢就混亂了,那袁世凱就只能隨風倒,他隨風倒,新興工業集團算什麼?嚥下這口氣?輸掉了這仗,就輸掉了市場,本來日本就滲透廣大南方地域和沿海,輸出工業品,又有本國市場,再拿到德國的份額,山東1000多萬人口規模收入囊中,一增一減,將來遲早徹底壓倒袁世凱的北洋工業集團。

直說了把,知道有差距,但現在是差距最小的時候,贏不了也就沒下次了,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什麼臥薪嚐膽?嚐個百十年後再來?這輩子還有機會嗎?

說這些廢話的人,純粹騙騙哥們的。

這仗就是北洋的氣運之戰,輸了,人心一散,就是下坡路,人心思變了。

人心思變,還能變到誰身上去?不頂事的地主老財?讓這些自負良才,留過洋,讀過書,開過眼界,認為是國家第一流人才的北洋工業集團高層怎麼想?我們是工業管理,技術人才,靠的是本事,在哪裡吃不上飯?吃你們地主的施捨嗎?吃了那就挺不起腰了。

都電話時代了,打電報,不行找人坐火車送信,一天就能到關外,什麼時候關內關外的訊息,情況,人員往來斷開過?

袁世凱“病了”主持不了局面了,下面自然就亂了,投靠地主傳統保守勢力抱團的,中立觀風向的,有野心牟利上躥下跳的,各種傾向的勢力開始抱團,自然也有看張克龍鳳之表,表示願意投靠的。

在這樣的情況背景下,早就一直在關注關內北洋集團和日本戰況的東北張克集團,立刻發兵兩路,一路走通遼,大同,繞道山西京張鐵路去北京。一路走山海關,天津,入關。

這是一個囚徒困境的謀略。

如果真的有立場強硬的人,就是不希望張克入關,如果他真的有能量,派軍隊進行防禦。那麼,另一個方向會不會被張克入關成功?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萬一站隊錯誤了,下場可是很不妙的。

有這個能量去做出這個選擇的人不多,絕對都是身處高位的人,身處高位的人去冒這個險,在這個情況背景下,這個成功的機率,真的值得嗎?

兩路軍隊8萬多人,關卡留人防禦,儲存後路不說。沿途收編軍隊,既然放張克進關了,那自然就是已經選擇站隊了,既然已經站隊了,上面給部隊發錢,士兵憑什麼不拿?當兵的拿錢,東北集團又強勢,必然聽令。

軍官就無法完全控制軍隊,畢竟軍隊長官控制軍隊也是要發錢的。

如果攔了,難道你還有二心?既然要表忠心,那自然張克就可以對軍隊進行控制。

關內有東北的糧食支援局面自然就會穩定下來。

但是東北幫北洋的忙,直接接著和日本打仗,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東北和北洋加在一塊兒,現在也不可能打得過日本。

東北集團控制區現在基本上1500萬人口,畢竟不缺糧食,每年大量的進口工業裝置,教育等各項系統,都捨得花錢300萬的標準工業人口。非農人口比例20%。

也就是說,以東北的糧食產量,每年除了非農人口消耗,支付工資,亂七八糟的,最起碼還能出口個七八百萬人一年的的糧食需求。

北洋現在全部勢力範圍,山西加上關中平原,整個河南,河北,去掉山東半島的部分人口也不過是1億人上下。

按照傳統的農業供給比例也就出產10%的能量剩餘養活1000萬人口左右。

張克入關,自然而然就知道局面會有多穩定了。巨量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透過鐵路,進入關內市場有什麼穩定不下來的?什麼樣的投機商能把如此巨量,而且源源不斷的糧食全部囤積起來,抬高糧價?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