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之亂之前九縣十六城有25萬人口,而且全是實打實的漢人。
黃巾爆發之後,人口不降反增,大量中原地區尤其是幽州的百姓遷往遼東與樂浪。
前面提過,遼東遼西有兩張叛亂,而且較近於幽州州府,戰亂同樣波極甚廣。
所以這個偏於遼東還要遠的樂浪反而因此免於一場戰火,最後接收了大量的人口。
所以說樂浪郡在整個半島來說依舊是一塊肥肉,是各方面覬覦的所在。
自然袁家也不會放過它們。
袁胤到任後,便派出袁春出使去敲打樂浪郡太守滕遼,試圖拉攏其歸順於他,為他提供與許定的黃海郡作戰的後方基地。
結果滕遼拒絕了袁家的招攬。
威遠島就在樂浪郡的隔壁,一百多里地的距離,樂浪郡要是到向了袁家,那第一個受到攻擊的是他滕遼。
原本安定的樂浪就會帶來戰火。
於是袁胤便讓袁家動用關係,換掉了滕遼的太守,換上自家門生故吏。
只是新太守上任,樂浪郡的人並不支援他,也不歡迎。
直接拒絕讓他渡過浿水,將人擋在了遼東不準入境,並且與遼東方面也切斷了聯絡。
這樣一來,別說新太守上任了,就是袁胤與大漢中原的聯絡也被中斷了。
畢竟水路早被威遠島封鎖,現在陸路也被樂浪郡人的掐斷,袁胤能不急,能不怨恨樂浪郡嗎?
所以他就跟高句麗聯合了。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實力日漸增強。
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
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高句麗接著開始向大漢的國境侵蝕,矛頭直指遼東郡,結果被大漢跟扶余兩國南北夾擊給KO了一頓。
被教訓了一頓,高句麗並不死心,於是迂緩繞島,準備先攻佔半島南部,吃掉東濊國與樂浪郡。
這樣他們就有了足夠的迴旋餘地與人口基數,還有多路徑夾攻遼東的戰略高地。
所以他們對樂浪郡也是垂涎以久,樂浪郡現在少去的那16縣,幾十個城池,就是先後被高句麗跟東濊國不斷吞併的。
當然東濊國吞併的那些土地最後又吐出來讓高句麗搶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