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大學開學典禮後,學生進班,後勤已將學生用的課本、筆記、講義夾等分扎為每人一捆,大家拎著自己的學習用品歸座,由班主任主持了第一節師生互見課。
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班主任向同學們介紹每一位任課教師,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碩導和博導。
這一堂課結束了。
下午開始上大課,整個文學系的幾百名學生集中在大課堂,聽那位中等年紀的教授講世界文學發展大系。在這個文學系統中,將中華文學單立一支,將在後期系統地講解。
“在這個世界文學發展的程序裡,我們首先必須瞭解歐美文學的發展情況。而文學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她發展與演進的道路上需要一座燈塔,而這座燈塔便是哲學。”教授說。
在古希臘出現了三位哲學巨匠,他們便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出現開創了古希臘的英雄時代,英雄使那裡的世界走出了矇昧,讓人們創造了輝煌的古希臘文化及文學。
儘管當時還是史前時期,卻也創造了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伊索寓言,以及三大悲劇或喜劇。
歐洲進入中世紀後,以但丁的《神曲》為代表的文學又向前發展,直到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
然而,當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開始創造出燦爛的古典文化時,歐洲其它絕大部分地區還處於野蠻狀態。
在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期間,歐洲哲學有了創造性發展,並一度影響了全世界。從笛卡兒,到洛克、康德,再到黑格爾。這個時期出現了薄加丘、拉伯雷、塞萬提斯及莎士比亞這些文學巨人。
十七世紀的法蘭西產生了一種古典主義文學思潮,代表人物是莫里哀。在大不列顛出現了英格蘭資產階級革命文學,代表人物為彌爾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人類的十八世紀,啟蒙文學如雨後春芛在歐洲大陸出現,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博馬舍、笛福、斯威芙特、席勒和歌德。
十九世紀是歐洲的輝煌時期,哲學思潮更加活躍,各個國度已進入自由資本時代,為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優良的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這一時期的歐洲文學先後演進為兩種思潮,體現著澎湃的革命性,其一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出現,代表作家有拜倫、雪萊、雨果、仲馬父子、海涅和喬萬尼奧裡。
其二是十九世紀的前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發生地主要在歐洲,先後出現了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左拉、莫泊桑、都德、羅曼羅蘭、狄更斯、勃朗臺姐妹、哈代、肖伯納、伏尼契、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裡、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易卜生、安徒生等浩若晨星般的一批文學巨匠。
歷史車輪行進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卻在北美洲大陸閃亮登場。一批帶有浪漫色彩和批判情調的文學巨人出現了,比如惠特曼、斯托夫人、馬克.吐溫、歐文.亨利、傑克.倫敦、德萊塞 ……
這一堂課,肖小寒光筆記就寫了兩大篇,下課後,沙琳走在外面的甬路上,將手臂悄悄伸進小寒的臂彎中,小聲說道:
“小寒哥,這些外國佬的名字真難記住啊。”
肖小寒說道:
“你以為光是你,光是我難記嗎?所有的學生都難記啊。可是慢慢地就會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鐵棒都能磨成針,外國佬那名字又何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