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蘭翔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培訓機制雖然亟待解決,但是更要緊的是給網校找個新場地。
李源轉讓給馬軍的不止網咖,還包括市技校的租賃合同,這是在市裡相關部門報備過的,按道理說,他應該在第二天就把網校搬出來,不過因為網校報名人數很多,這件事拖了半個月還沒解決。
主要是沒有合適的場地,最後還是郭華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他可以租借石油中學的電教樓。
郭華的提醒讓李源茅塞頓開,有種柳暗花明的感覺。
四部中學的電教樓合適嗎?當然。
首先,這座樓從前年建成之後,除了一樓的化學實驗室之外,其他幾層一直處在空置狀態。
李源印象中,自己高中放假還跟朋友一起偷偷翻進去過,裡面預留了微機室,只不過沒有電腦罷了。
這是大環境導致的。
在立項時,四部中學的教育水準還很高,學校經費也足,然而隨著下崗潮的到來,很多油田職工下崗後帶著子女返回老家,學校的生源大幅減少;生源減少意味著班級數量減少,而班級數量減少,又導致教職工人數削減。
在這個惡性迴圈中,四部中學的教育質量大幅滑坡,但凡成績好一點的,都轉去了其他學校,到李源參加高考那年——當時他在任縣讀高中——整個四部中學兩百多名應屆考生,只有三人考上本科,最終不得不在次年徹底取消了高中部。
目前的四部中學還沒淪落到那麼悽慘的地步,不過撥款減少是不爭的事實,學校即使有心,也只能任由電教樓閒置下去。
說電教樓適合用來辦網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位置。
雖然網校打著“市政府定點”的旗號在瀛洲引起廣泛關注,但是真正報名的大部分來自油田。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這會兒的石油人更樂意接受新鮮事物,更……捨得花錢。
因此,網校搬到他們的家門口,他們非但不會反對,反而會舉雙手贊成。
這不是李源的一廂情願,從問卷調查來看,大部分學員和家長都支援網校搬遷。
所以,現在只剩一個問題,說服學校。
……
想說服別人,無外乎三種辦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
李源以校長李鴻飛作為突破口,採取齊頭並進的方式,最終成功說服了對方。
說服過程順利的出乎李源意料,固然有印象分的加成,關鍵還是互利互惠。
李源主要提出兩點。
第一,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這和他上次說的(第三十二章)正好相反,他上一次說的是應試教育有益無害,認為語文教育的側重點是應用,而不是創作。
“如果只談學校教育,我依然堅持之前的看法,中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給學生更好的成長空間,換句話說,升學。只有考上大學,考上好的大學,才能繼續接受更好、更專業的教育。而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針對個體因材施教,只能採取更具普適性的做法。題海戰術也好,死記硬背也罷,最終都是為了提高整體成績……但是,從廣義的教育來說,讓學生提前掌握一門未來工作生活中的必須技能,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無害的……”
李鴻飛頻頻點頭,說道:“你說的大部分我都很認同,只有一點,你確定計算機是必備能力?”
“我確定。”李源肯定的說:“計算機的本質是工具,這個工具現在看來還有些高階,但它最終會走向平民化……就像電話取代書信、開車取代騎馬一樣,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在我看來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