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虎腦袋微微前傾,笑道:“你可知是誰?”
何壽偉搖頭道:“下官還真是不知!”
“那是攝政王的親妹妹。”唐淑虎笑道:“《燕報》時事一塊倒是由禮部官員送稿,不過其他版塊卻都是那位才女一手操辦。”撫須笑道:“你想必也看過,《詩苑雜社》這一版塊所佔篇幅不小,每個月發行的《燕報》,我都會被遙稿!”說到這裡,他卻還是有幾分興奮,顯然對於自己再《燕報》上有獨家專欄還是很為滿意。
“《燕報》雖然只發行了十四期,但是下官每期都看。”何壽偉立刻道:“下官斗膽說句大膽之言,尚書大人的詩詞風格似乎有所改變,曾經風花雪月令人盡品香豔氣息,如今的詩詞卻多是大氣磅礴之作,令人歎為觀止啊!”
“時間能改變一個人啊!”唐淑虎微笑道。
“是了,這一期的《名人訪談》是逍遙公的訪談,下官前日剛剛得到報館送來的《燕報》,逍遙公在其中所言,卻不知是真是假!”何壽偉臉上顯出疑惑之色。
“逍遙公?”唐淑虎笑道:“難不成逍遙公竟將當初慶宮秘事也吐了出來?”
逍遙公便是當年的慶國天正帝,他開城投降之後,立刻被大燕帝國賜封為逍遙公,與皇后紫兒移居去了燕京城。
“也算不得慶宮秘事。”何壽偉笑道:“只是談及當年慶都陷落,他自稱不忍見到慶國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難,在採訪之中,他自承與一幫大臣為了大義所在,行宮中之變,要捉拿慶後。按照慶國人的想法,慶國最終慘敗,歸其緣由,乃是因為慶後專政的緣故,所以捉拿慶後以謝天下……!”
唐淑虎冷笑道:“慶後固然是一代妖后,對慶國的亡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將亡國的所有責任都推到一個女人的身上,當真是可笑至極。”他拿起酒盞,一飲而盡,肅然道:“慶國頑疾已久,官富民弱,舉國疾貧,憑心而論,慶後雖然專政,但是卻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想要挽回慶國的敗勢,只可惜慶國已經爛到骨子裡,迴天無力,如果不是慶後,恐怕當年上京城要早陷落半年。”說到此處,他長嘆一聲,道:“也算是一代紅顏,只可惜最終落個葬身火海的下場!”
何壽偉道:“逍遙侯在報上也確實是這樣說。慶國當時敗局已定,他領人圍住了萬花宮,而慶後火燒萬花宮,自己與百花葬身火海……大火過後,有人也找到了她已經燒焦的遺骸……當年慶後傾國紅顏,美豔絕倫,死後卻也只是一具慘不容睹的焦皮……!”
“紅顏變骷髏,古往今來,又有哪個女人逃得了。”唐淑虎感嘆道:“只是此人雖然最後身敗,卻也定會留名史書之中……!”壓低聲音,問道:“是了,本官聽人說,慶後的遺骸被燒得慘不忍睹已經變形,那究竟是不是她本人?民間傳聞,這慶後恐怕是找了替身,真人只怕早就逃出了上京城。”
何壽偉也輕聲道:“不瞞尚書大人,事後也曾有人就此事調查,不過當時攝政王率兵入城之後,見到了慶後遺骸,給予了極高的尊重,令人迅速葬了……哎,此時已成雲煙,生也好,死也好,世人那是再也不會見到她了!”
唐淑虎微一沉默,端起酒杯,灑在了地上,卻並不說話。
何壽偉見氣氛有些不好,急忙笑著轉變話題道:“尚書大人,其實這《燕報》比之刀兵利器還要厲害。據下官所知,東北三省也有《燕報》流入,不少人看到《燕報》內容,知道這些年來天下漸漸太平,而且攝政王對慶國原來的子民十分的照顧,頒下了許多的利民政策,所以東北三省的平蠻軍如今士氣極低,而且下官確知,每天都有人從那邊逃出來,不願意繼續再戰下去!”
唐淑虎撫須笑道:“依我之見,墨十二郎也撐不了多久。且不說徵北將軍朱小言率領五萬精兵困死他們,還有定東將軍韓源兩萬水師遊移在東海之上,只說他們的物資就已經匱乏至極。如今天下商貿都在關氏手中,攝政王已經下令關氏封鎖任何物資流往東北三省,據說墨十二郎多次派人想要暗中與商家交易購買物資,卻都被關氏封鎖住,而且陸路有朱將軍封鎖,水路有韓將軍封鎖,明裡暗裡都得不到補充……那東三省這麼多年打下來,百姓固然困苦,更緊要的事物資已經消耗殆盡,平蠻軍能撐到今天,實在是不容易!”
何壽偉笑道:“當初北蠻人倉皇而退,一來是因為與平蠻軍的作戰消耗巨大,另一個原因不就是看到東北三省已經沒有油水可撈,所以才鎩羽北退。連北蠻人都不稀罕那地方,墨十二郎想要憑藉那處東山再起,簡直是痴心妄想!”
正在此時,卻有一名下人匆匆而來,稟報道:“啟稟大人,監察局局長公輸大人求見!”
“快請!”何壽偉急忙起身來。
監察局實際上就是當初的西花廳,只不過改制之後,改西花廳為監察廳,監督百官之事,監察總廳設在燕京城,而大燕帝國各省則設有監察局,公輸全便是昌慶省監察局的局長。
監察局不屬於任何部門管制,直接由攝政王負責,依然保持了它的獨立性。
公輸全一身監察局新式官府,黑色的官府顯示著權威和神秘,何壽偉雖然論官職要比監察局局長高出很多,但是面對這樣的衙門,自然還是要小心翼翼。
而且不同於其他監察局,公輸全乃是監察局的元老級人物,深得攝政王信任,正因如此,他才被派到北方重省昌慶省擔任監察局局長。
雙方客套,然後落座,公輸全已經笑道:“今日前來,是有兩樁事情。第一樁事情,乃是要向唐大人和何省長稟報一件天大的好事!”
唐淑虎笑道:“公輸大人的衙門裡素來出不了好事,今日能有好事道來,當真是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