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外銷的成功讓高建武找到了原來的記憶,哪怕是滿腦袋的高科技現在也沒有用,對於民生這塊來說,一窮二白再加上文盲遍地的華夏,現在根本不是大搞資本密集、腦力密集的高科技的時候。
高科技的萬丈高樓可以平地起,但是絕對不可能從浮沙上面建立起來。
現在全國文盲高達80%以上,如此數量龐大的勞動力,除了幹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根本沒有其它的捷徑可以走。
想到這裡,身負全國工業發展主要策劃之一的高建武忽然感覺到自己之前的規劃走偏了。
強國壯基,不僅僅是軍事工業要發展爭先,民生這塊更是要拿得起來,而且想要儘快扭轉積弱已久的國家,民生更是一點都耽誤不得!
外貿服裝算是開始找到了發展的節奏,在透過自己大單刺激走向大刀闊斧國際市場,接下來就是扶持看到機會的民族服裝工業中佼佼者,讓他們開始自己發力去開拓國際市場。
司徒先生的外銷渠道作為主力軍,後面還得扶持一批專精某一領域的機構,比如服裝新的通路品牌,國際服裝專業設計公司,大規模服裝代工廠,逐漸把服裝產業打造為現代化的服裝產業鏈,在高建武的引導下百花齊放,中低高階全面發展。
由於這個產業鏈是高建武主匯出來的,大頭的利潤都在國內,少部分放到國外的渠道上面,這樣先開啟國際市場後,現在有數百億美元,未來高達上萬億美元的這個超級大的產業鏈,華夏必然會佔據重要的一環,而且不僅僅銷量上,更多的是要體現在高階高利潤產品上,以高建武的遠見,指導幾家公司持續投入到品牌建設中,用幾十年的時間孵化成幾家國際化高階品牌根本不是什麼事情。
高建武想到這些,禁不住把它一一寫下來,準備完善完善,開始變成自己未來推動服裝產業國際化的重要規劃。
從服裝高建武又想到了鞋類、箱包、絲綢、皮帶、眼鏡甚至玩具這些大宗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都是當前就可以操作並在一兩年內快速爆出產能來的,除此之外,糖、油、鹽、醬、醋、味精等調味品和小食品,隨著世界經濟的復甦,也會有很大的市場。
按照記憶中的內容,高建武開始一點點列舉出來要發展的輕工業,從衣食住行擴散開,慢慢擴大到了一個個新的產業規劃雛形。
高建武開始描繪日用百貨產業化發展的藍圖。
按照高建武的糧食發展計劃,等到雜交水稻、雜交小麥等一系列優質高產品種培育出來後,農田畝產量大幅度提升後,耕地的農民將會大幅度減少。
這些從農田耕種中多出來人力資源,得大批次地轉移到工業生產中去,如此龐大的勞動力轉移,不可能是文盲就能勝任。
想到這裡,高建武發現事情又有點像是回到了源頭——提升全民教育素質上來。
哪怕是做再簡單的工作,有文化和沒有文化,那都是兩回事。想到這裡,高建武又給自己搞了一個掃盲的新任務。
現在這樣的超高文盲率,哪怕是轉移出再多的勞動力,這些人也只能幹簡單的體力勞動。同高建武要求的產業化發展格格不入。
所以必須要解決大批的文盲了,想到絕大數都是文盲的國民,高建武想起來都頭大,在他的掃盲提案中,首先為自己寫下了“開展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
因為這件事的複雜程度,比起一場大的戰役更加艱難持久。不過這件事的意義是如此之重,大,就算他再難再久,高建武也絕不會放棄。
鄉村識字班,城市夜校,工廠掃盲班,高建武開動腦筋,開始為掃盲殫精竭慮,要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整個國民的識字率,單靠學校肯定是靠不住的。
所以在高建武的規劃中,每一個文化人都要有成為一個老師的覺悟,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是工廠還是在農田,只要是識字的人,就應該為不識字的人進行培訓。
不過說到識字,高建武又想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現在簡化字還不成熟,大多的繁體字還沒有原來時空的簡化字,這樣的話整個學習的難度就比原來時空學習字更難。
在這個時空,雖然說漢字簡化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1935年文字大師錢軒同教授就編成了《簡體字譜》,這個字譜收字2300多個,但是獲得認可的不多,經過官方從中選定認可了324個字作為首批推行的簡體字。透過教育系統簽發《第一批簡體字表》。
可惜這些沒有得到民間的響應和繼續簡化發展,在原來的時空中,這些工作要到二十年後的1964年,才依據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拓展到2000多個常用字,可以應付日常報刊閱讀,到了八十年代才真正完成簡化漢字的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