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說道:“我並非是要炫耀唐朝有哪些優勢,也正如你所說的,這些並不能成為逼迫吐s蕃臣服唐朝的理由。而是在建議吐s蕃應該向唐朝學習,才能夠加快吐s蕃的進步,給百姓帶來更好的生活。
你是個有大智慧的人,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咱們不說氣話,要面對現實。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依照的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從歷史上來說,天下所有的國家和地區莫不如此。
唐朝的確有吞併吐蕃的想法,這一點,我們絲毫不隱瞞我們的觀點。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我也不瞞你說,現在唐朝內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我父皇和朝中幾乎所有的大臣們,他們所持的態度,都是希望能夠徹底的摧毀吐s蕃。
這些年來,你也看到了唐朝周邊的所有國家,除了你們吐s蕃以外,都臣服了唐朝或者被滅掉了。高句麗比吐s蕃強大,曾經對抗中原王朝包括現在的唐朝數百年。我父皇此次御駕親征,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徹底的消滅了高句麗。
我相信,作為一個君王、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對於高句麗的戰事,你一定也做過分析。在你心目中可能是認為,吐s蕃佔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唐朝對高句麗所採取的封鎖手段,對吐s蕃的影響不會那麼大。
松贊ganbu的確是這麼認為的。吐s蕃屬於高原地區,吐s蕃人世世代代的生長在這裡,他們早已適應了這裡的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外來的軍隊想要征服吐s蕃,首先就要過地理條件差和氣候環境惡劣這一關。
吐蕃的農業、手工業等等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吐s蕃還有大量的食鹽儲備,並不依賴外界的進口,這些就是松贊ganbu的自信的來源。
李佑接著說道:“我知道你已經想好了對策,權衡過利弊。你可能會認為,唐朝不會做出兵吐s蕃這樣的傻事,因為這樣得不償失,會損失大量人力物力,會因此而拖垮唐朝。
可是你不知道,唐朝接下來要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幾年來經過了大量的拓土開疆,打下了眾多的國家。僅僅這兩年,就有高句麗、林邑、百濟、新羅、飛拓、葛萊姆等國,還有新近臣服的國家扶余、契丹、西北道新增的波斯部分地區、還有你們吐s蕃的臣屬國尼泊爾等。
這些國家曾經擁有的大量軍隊,現在成為了這些國家中最不安定的因素,為了消除這些不安定的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派他們去替唐朝征戰,在戰爭中消耗掉他們。如今大唐的境內就只剩下了吐s蕃,這些軍隊就正好能夠派上用場。
他們雖然不習慣於高原作戰,但是唐朝除了你們吐s蕃之外還有很多地理、氣候條件與你們那裡相似的地方,這些軍隊只要在這些地方經過幾個月適應性訓練,基本上就能夠適應在吐s蕃高原地區進行作戰。
儘管你們吐s蕃的將士們能征善戰,但是這些國家的舊軍隊數量極其龐大,就比如高句麗,目前已經有兩萬人進入了波斯作戰,即使再從高句麗派來20萬人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可以這麼說吧,為了對付你們吐s蕃,派來100萬軍隊那是輕而易舉的。更何況周邊還有吐谷渾的軍隊,和唐朝的大軍呢。
你們能夠組織多少軍隊,你們的財政能夠支援多久?
在這種情況下,吐s蕃即使打贏了,你們遭受的損失又會有多大?
還有一個問題,你們吐s蕃內部也並非是鐵板一塊,這些你心裡也是清楚的。當唐朝百萬大軍壓境的時候,我相信,也有把握你們吐s蕃各個部族首領和領主們,至少有一半以上會直接投靠唐朝的。”
對於李佑所說的情況,松贊ganbu知道並非虛言,他依舊沉默不語。
李佑知道他聽進去了,於是再丟擲一顆炸彈。
他說道:“對了,我今天來還要告訴你一個壞訊息。你們吐s蕃的副倫高戈越已經遇刺身亡了。吐s蕃內部的分裂活動正在加速進行。你如果不盡快回到吐蕃,恐怕很快就會面臨政權的更迭了。”
李佑提供的這個訊息,對松贊ganbu的衝擊很大。他繼續沉默著,腦子卻飛速的運轉著。
李佑說道:“還有更壞的訊息,把你扣留在長安,是我父皇和大多數人的意見。你想想看,假如就把你一直扣留的長安,甚至要了你的性命,對吐s蕃又有什麼好處呢?
贊普,你是大丈夫真豪傑,我相信以你的聰明睿智,絕不會是一個意氣用事之人。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順應時勢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希望你能夠為了吐s蕃百姓的福祉,也為了你本人的前程,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松贊ganbu是個聰明人,他知道李佑跟他來說這一番話,是讓他進行其它的選擇,他想聽聽李佑到底要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