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遼東大地,浩浩的遼水蜿蜒流淌,直奔大海。
在遼水的下游東岸的一處丘陵的緩坡上,有一道灰白色的高約兩米,長達數百米的類似堤壩的建築。
遠遠望去,只見這座堤壩落滿了塵埃,灰濛濛的,看不清楚是用什麼材料堆砌而成的。
假如有人能夠走到這道堤壩的跟前,看清楚堤壩的真實面目,一定會嚇得魂飛魄散竟然全都是一顆顆人的頭骨!
這就是著名的高句麗京觀!
看完了劉仁軌的奏章,張亮面露驚恐之色,想起了令他刻骨銘心的往事。
30年前,張亮還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他跟著叔父,作為為隋朝大軍運送糧草的民夫,參加了征討高句麗的戰爭。
612年,隋煬帝楊廣親率大軍113萬,號稱20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遭到慘敗,死傷了上百萬人。
隋朝大將宇文德率領10萬大軍投降了高句麗,卻被高句麗人全部斬殺。
張亮和叔父就是在宇文德率領的10萬大軍裡面,只不過他們當時他們恰好外出運送糧草,沒有跟著大軍投降。
他們回來時正好看到了高句麗人屠殺那些已經投降了的,手無寸鐵的唐軍將士。
躲在不遠處的草叢中的張亮,當時被嚇壞了,不由得叫出了聲來。
高句麗人發現這裡有人,騎馬追了過來。
張亮的叔父為了掩護年幼的張亮,跑出去引開了那些高句麗人,結果被高句麗人殺害了。
張亮躲在草地上的一條小水溝裡,僥倖逃過了一劫。
回想起當時的一幕,張亮仍然心有餘悸。
高句麗人斬殺了唐軍戰俘之後,用他們的10萬顆頭顱在遼水東岸築成了京觀,以示威懾。
30年來,那些將士們的頭顱仍然擺放在那裡,任憑雨雪風霜侵蝕,卻無人敢去收回親人的頭骨。
這處京觀從此就成了中原民族難言的chiru。
劉仁軌奏章中的建議,就是要去將這處京觀的頭骨搶回來,並請求由海軍陸戰隊完成這個任務。
李世民同意了劉仁軌的這個請求。
這件事情是李佑交代劉仁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