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指揮由李勣和李道宗領軍的陸路軍團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攻佔了建安城(今遼寧蓋州),蓋牟城(今遼寧撫順),高句麗重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和白巖城(今遼陽東北),直撲安市城。
六月,當唐軍六萬餘人到達安市城的時候,高句麗北部酋長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15萬緊急增援安市城。
高句麗的15萬的援軍,再加上安市城裡的4萬高句麗人,足足20萬大軍,此時的唐軍雖然只有6萬人,李世民卻並沒有放在心上。
在視察地形後,他誘敵深入,命諸將率軍3萬即將敵軍15萬人的援軍合圍,以騎兵將高句麗軍分割包圍,斬首2萬餘,陷入重圍的高延壽只得帶著剩下的4萬殘兵投降。
援軍被滅後,高句麗全國上下驚恐萬分,平壤以北守軍棄城而逃,安市城已經成為孤城,被唐軍團團圍住了。
此時,李世民志得意滿,就等著拿下安市城,逼迫高句麗人投降了。
但是就是這個安市城,卻將強大的唐朝軍團阻擋在了城下足足兩個多月了。
安市城是一座堅固的城池,不僅有高達3丈石頭城牆,還有寬度超過4丈,水深超過3米的護城河,僅有的三個城門後面還修建著甕城。裡面的糧食儲備,足以支撐城中的軍民一年以上的用度。
從圍城至今,唐軍已經發動了數十次的大規模進攻,卻無一兵一卒能夠登上安市城的城牆。
此時,李世民在李績和張亮等人的陪同下,在城外的山上用望遠鏡觀察城裡的情況。
李績說道:“陛下,眼看著已經進入8月末了,遼東冬天來得早,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臣建議趁著平壤兵力空虛,直接進攻平壤,只要平壤陷落,安市城內的高句麗人也就沒有了堅守的理由,會不攻自破的。”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不必,朕看安市城中的守軍,在唐軍連番攻擊之下,已經開始動搖,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拿下。
高句麗的地形複雜,運順困難。大軍長途奔襲平壤,萬一糧道被敵軍切斷,會有全軍覆沒危險。”
李道宗說道:“陛下,請給臣5千精兵,採取偷襲手段,一戰即可成功,請允許臣冒險一試。”
李世民仍然沒有同意。
就這樣,李世民錯失了一個滅掉高句麗的良好戰機。
9月初,高句麗援軍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看到安市城久攻不下,也建議唐李世民停止攻打安市城,率軍直取平壤。
這次,李世民同意了,眾將都很高興,於是留下張世貴率軍兩萬監視安市城中的高句麗守軍,其餘人馬進軍平壤。
就在這時,長孫無忌來信了,他不同意進軍平壤,認為李世民這樣做太過冒險。
李世民居然採納了長孫無忌的意見,回過頭來繼續攻打安市城。
至此,李世民再次錯失了滅掉高句麗的良機。
事後得知,高句麗王室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旦唐軍兵臨城下,他們就會開城投降。
時間轉眼到了九月中旬,八月底的遼東已經氣溫寒冷了,李世民太過輕敵,他認為在冬季到來之前,就可以滅掉高句麗。因此,大軍根本就沒有準備禦寒衣物,糧草也即將告罄,安市城仍然無法攻破,李世民無奈決定退兵了。
此時,唐軍的戰績依舊是十分輝煌。此次高句麗之戰,攻克城池十座,殺高句麗軍四萬,唐軍士卒陣亡人數少的令人不敢相信——不到兩千人。
可以說,在唐朝戰爭史上,李世民這次戰役前期取得的輝煌戰績,可以排在前十名的位置。
然而,就是在唐軍得勝還朝的時候,巨大的危機降臨了。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title?}》,微信關注“優讀文學 ”,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