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世民的問話,眾人面面相覷。
學生運動最早有記載的,是西漢末年漢哀帝當政時,因為他要處置忠臣鮑宣。引起了一千多個太學生請願,要求開釋鮑宣。漢哀帝被迫接受了太學生的請願,免去了鮑宣的死罪。
這次的學生運動是成功的,漢哀帝的聲譽受到了很大影響。
李世民可不願意落到漢哀帝那樣的結果。
解決此事,無非兩種途徑。
其一,勸服學子們,讓他們自行離開。
這些學子們一個個都是做學問的,背後還有那些文官們的指點,可不是那麼好勸服的。
想想要和上千學子們辯論,誰有把握能夠說服他們?
就連房玄齡、長孫無忌包括魏徵這樣的頂級智者,一個個都很頭疼。
第二個辦法,就是強行驅散。
參與請願的學子們,都是熱血青年,極易衝動,強制措施很可能會引起暴力衝突,釀成流血事件。
學子們大部分是朝廷勳貴官員子弟,牽扯著千家萬戶,一個處理不慎,就會得罪一大批勳貴和官員們。
這種事情,李承乾、李恪和李泰這樣的聰明人是絕不會出頭的。
看到大家都不吭氣,李世民說道:“那就朕自己去吧。”
說著,他站起來,就要往外走。
長孫無忌急忙攔住,說道:“陛下,不可,您親自去,即使能夠說服學子們,這也是開了一個壞頭。
這樣一件事,都逼得您親自出面,這就助長了那些人的囂張氣焰,今後,遇見其它事情,他們會採取更加激烈的手段。
萬萬不可啊。”
房玄齡等人也一起勸說李世民。
其實,李世民心中也沒有把握能夠說服這些學子們,因此,他聞言止步,問道:“那你們說該如何處置?”
李承乾平時看到李泰府裡的文學館,羨慕嫉妒恨,於是說道:
“父皇,李泰府中建有文學館,和文人學子們走動最多,容易和他們溝通,讓他去說服這些人,一定行的。”
李恪一看,馬上贊成道:“是啊,這件事李泰出馬,必定馬到成功。”
李世民等人覺得有點道理,於是都把目光投向了李泰。
李泰是聰明人,李承乾和李恪想把他架在火上烤,他才不幹呢。
他馬上說道:“父皇,兒臣對於商業上的事情外行,這件事是因為與商人有關的事情引起的,又是李佑首先提起的,應該由他解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