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所有善良的人都希望漫長戰爭結束,也許新王查理可以終結被詛咒的戰爭……”
有關莫城為何知曉很多事情,此事說奇妙是奇妙,說簡單也是真的簡單。
因為各地主教始終維持著書信往來,各地修道院、大教堂定期派遣信使傳遞教士的信件,如果出現緊急情況,年輕教士驅趕著馬車,最次也要騎著一頭毛驢,快速將緊急訊息傳到更高階的教士手裡。
西歐地區最尊貴者就是蘭斯大主教區,位於蘭斯城的“本篤修會樞機評議會”,掌握著西歐地區的信仰解釋權。
評議會內部不能說是派系林立,長期時間裡也是多個派別鬥法。如今,辛克馬爾成為最終勝利者,也就成為毋庸置疑的蘭斯大主教,近乎於西歐地區的“教宗”。
辛克馬爾並非靠著辯經駁倒所有的樞機,他在神學研究上的確有造詣,然而使他真正把持大權的原因有二:靈活又睿智的站位身段,與善用金錢攻勢。
很多時候,主教們出於利益考量不得不向得勢的大貴族“表忠心”。就是羅馬教宗,當今時代下還不是權勢滔天,為了避免信仰崩塌,他們不得不與軍事貴族合作,乃至將“羅馬皇帝”的名號賜予法蘭克的國王。
為得勢的軍事貴族正名,之後信仰得到貴族們的保護扞衛,雙方進入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狀態。但教士們都是“主的僕人”,他們忠誠的只有全能的天主,並不可能真的臣服某個凡人——即便查理曼被封聖,教士們也不可能臣服他。
當查理王子在波瓦蒂爾城加冕為阿基坦國王時,當地的教士坐上馬車就向巴黎方向狂奔。所以早在去年冬末,該訊息就已經傳到圖爾主教、巴黎主教的耳朵裡。
巴黎主教一度向巴黎伯爵隱瞞了訊息,主教埃查拉德考慮事態重大,教士雖然不可能干涉加洛林王室沒玩沒了的內戰,考慮戰爭的巨大破壞,還有對戰爭可能波及到素有人間天國之稱的蘭斯大主教區,埃查拉德實在需要蘭斯大主教知曉這件事,並希望辛克馬爾做出決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起初,得到訊息的大主教辛克馬爾是震驚的。
因為他手頭已經拿到大量有關羅斯人的情報,“北方聖人”埃斯基爾派遣的信使穿行於科隆、馬格德堡、法蘭克福等等地域,精於送信的教士故意走捷徑,訊息不僅傳到了蘭斯大主教耳朵裡,也傳到對峙中的斯特拉斯堡。
內戰中的貴族也不會攔截教會的信使,大大小小貴族普遍要臉,也非常擔心做了錯事後遭遇絕罰。敢於罷黜大主教者都是擁有王爵的大貴族,次一級的貴族都要掂量一下迫害教士的惡果。
糟糕的訊息如雪花般降臨蘭斯。
以羅斯為首的諾曼軍隊已經盤踞在萊茵河深處,列日大主教哈特加組織大軍試圖擊敗這群野蠻人,正義的戰爭最終被證實全面失敗。
哈特加在出徵前派出使者前去蘭斯,事到如今,蘭斯大主教還以為哈特加早就被羅斯人謀害了,就好似羅斯人的確故意謀害了特里爾大主教與梅茨大主教。
冬眠的羅斯軍隊突然出動,有關此事的情報其實的美因茨大主教故意向外擴散。因為駐紮科布倫茨的軍隊突然活躍起來,當地的教士在面對美因茨方面來的使者,不得不向同僚說明“羅斯國王攜萬人大軍發動新遠征”。
遂當留裡克這邊攻城略地,又偷襲凡爾登,與勃艮第軍隊血戰,訊息固然晚上一段時間才送抵蘭斯,辛克馬爾最終還是知曉了一切。
一邊是野蠻人的聯軍攻城拔寨,一邊是僭越稱王的查理王子高調行動。
大巴伐利亞公爵路德維希看似是按兵不動,在辛克馬爾看來,這位帝國第三王子其實是搶佔萊茵河谷肥沃土地,以及在當地大規模開荒種麥子,一年來按兵不動,此人好似沒有僭越野心。
辛克馬爾將無數資訊結合起來,總覺得這裡暗藏著某些陰謀。
隨著歐塞爾大主教派出的使者送來勁爆情報,一直舉棋不定的辛克馬爾驚訝的意識到,合法的羅馬皇帝洛泰爾看似活得好好的,其實已經算是死了。
羅斯人攜大量法蘭克貴族,與僭越者查理王子、僭越者歐塞爾伯爵(勃艮第國王),於歐塞爾召開了同盟會議。三位王者共商大計決定攻擊巴黎,然後……查理竟然要親自來蘭斯!
怎麼辦?還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