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足聯官網更新了歐洲傳奇VS南美傳奇的訊息。
最終封面出爐。
李康VS梅西。
二人身後站著無數個讓球迷們似曾相似的黑影。
評論數、點贊數和轉發數瘋狂暴漲。
【歐洲隊今年是貝肯鮑爾帶隊,南美隊今年是馬拉多納帶隊。】
【結果還用說嗎?貝皇帶著半個德國隊拿到過世界盃冠軍,就老馬那執教水平.】
【馬拉多納有領袖氣質!】
【這場比賽不好說,去年歐洲隊擁有李明燈,也僅僅是小勝一球。】
【關注度太高了,比賽場面肯定是大開大合,這樣募集到的善款才會越來越多。】
三日後。
溫布利大球場。
來自世界各地的球迷,高舉著青春的記憶。
DJ廣播喊出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回應他的是山崩海嘯般的歡呼。
歐洲隊替補席。
李康穿著一件印著慈善LOGO的外套。
貝肯鮑爾看上去似乎並不關心比賽內容,坐在教練席,拉著晚輩閒聊。
“李,如果門將手接回傳球的規則沒有修改,你簡直和我年輕時一模一樣。”
助教範加爾在一旁點頭附和:“對對對!”
關於足球的故事創造,如果要把主角描寫成“貝肯鮑爾式”的自由人.是要考慮時代和規則的。
1992年,國際足聯修改了門將手接回傳球的規則,不僅僅是對門將這一個位置造成影響,對其他位置、整體陣型結構的影響也如同多米諾骨牌,造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1992年之後的“貝肯鮑爾式”自由人?都是假的。
內褲外穿的超人,也沒辦法與規則對抗。
氣死自家門將。
要麼被對方在“禁區內”無限刷任意球。
要麼被對面輕鬆絞碎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