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笑著說:“那矮牆連我都翻得過,要是被攔截了不是可以從那牆翻進去?”
師叔則頗有深意地一笑道:“矮牆只是看上去不高罷了。”
我一愣,問什麼意思?
師叔賣著關子告訴我以後有空可以站到矮牆下面試一試。
我們順利地透過了拱門,進入拱門之內,一條二三十米寬的大道就出現在我眼前,兩側是高矮不一的磚石屋,有四合院,還看到了馬頭牆,挑簷屋,風格千差萬別,混雜在一起,卻是有種一眼看盡中華古建的既視感。
大道兩旁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十分繁華。
這裡和紫竹山下的小鎮一般,並非真正的師門,而是隨師門發展而出的城鎮。
初見規模,估計有萬人以上在此居住。
師父告訴我整個集鎮呈扇形分佈,圓心點就是那顆被稱作地脈祖靈的巨木,其下方方圓百米左右,也就是巨木枝葉末端之下,就是祖靈福地,才是師門所在,所有弟子都居住在其中。
而居住在集鎮上的主要是師門弟子的親人,以及流落他鄉的異客和島上本來的居民,不過隨著師門對外通航,越來越多的圈內人士也會透過各種途徑前往這裡,進行交易、拜訪、觀摩等活動,所以師門別看被巨**陣守護,卻也比較開放自由。
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電力和通訊設施,任何電子產品在師門之內都用不了,包括手機。
師門之內的通訊,主要依靠紙燕,而集鎮上的人則要透過購買紙燕來遠距離通訊。
說到購買,師門是不用紙幣的,而是一種叫做方籌的貨幣,用師門特有的材料製作,尺寸固定,大約半個手掌大小,上面刻有符文,根據材料分為木、銀、玉三種,每種材料的方籌,又根據符文材質,分作黑、銀、金三種,每一級以十倍計算,而這些木籌又與一定人民幣等價,一塊黑木籌價值十元,以此類推。
師門之內有類似於兌換站一樣的機構,用於將外來貨幣兌換成方籌。
有一點好處,就是這種方籌在三仙山通用,也就是說瀛洲、蓬萊、方壺三島使用同樣的貨幣。
我們穿越縱橫交錯的街道,最終停在了一間四合院式的鐵匠屋前,遠遠就聽見裡面叮叮噹噹的敲擊聲,節奏感十足。
師兄顯得很激動,一下車就大喊著:“老鐵匠!老鐵匠!”
敲擊聲一停,應答的是一個頗為厚重的男聲:“喲,周恬,又是你小子?告訴你啊,我不會教你劍法的!死了那條心吧。”
隨後,被稱作老鐵匠的人就出現在了門口,夾帶著濃重的炭火氣,是個身材魁梧的大漢,年紀約摸五十來歲,大蒜鼻,頭髮灰白,留著雜亂的絡腮鬍,渾身上下沾滿了灰塵,與密密麻麻的汗珠混在一起。
這個看似俗氣髒亂之人出現在我面前的瞬間,那股氣勢讓我感覺到眼前站著的,根本就是一座大山,而且是望不到頂的擎天峰巒!
我猛然察覺到他與某位曾經見過面的大佬有幾分莫名的相似。
嶽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