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國終於對趙國動手了,長平之戰就此爆發。起初趙國主將是廉頗,他嚴防死守,秦軍久攻不下。
但趙王對廉頗的戰術相當不滿,秦國見此實施了反間計,讓趙王換掉廉頗,啟用趙括為主將。隨後,秦國又秘密調來白起領兵。
紙上談兵的趙括遇上久經沙場的白起,誰勝誰負不言而喻。秦軍獲勝後,白起將40多萬趙國兵馬全部坑殺,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和秦國對抗的實力了。
公元前230年,秦國名將內史騰滅掉韓國。次年,秦國又派王翦等將領攻打趙國。在使用離間計除掉李牧之後,趙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陷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但趙國公子趙嘉逃了出來,在大臣們的擁立下建立了代國。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秦王一怒之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交出了太子丹,這才免於一死。
不過秦國之所以留燕國苟延殘喘,只是為了集中兵力滅魏。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水淹魏國都城大梁,魏國滅亡。緊接著,王翦又率領60萬兵馬南下攻楚。
在時任楚王負芻的錯誤指揮下,楚國名將項燕貿然出軍大敗。公元前223年,楚國覆滅。滅楚之後,王翦的兒子王賁就順手滅了苟延殘喘的燕國。
齊國由於遠離進攻的主戰場,秦國一直和齊國交好,齊國也沉溺於眼下的和平,終於備戰。因此,他們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秦國最終一統天下。
【一口氣看懂商朝的祭祀歷史小知識祭祀】
商朝的祭祀活動是其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祭祀制度嚴格且複雜,祭品的選擇和處理方式因身份和鬼神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商朝最恐怖的集體活動——活人祭祀。
祭祀並非商朝的專利,早在夏朝時期,祭祀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人們出於對神明的信仰,往往會用動物和人類作為祭品進行供奉。
考古學家們在河南禹州瓦店遺址發現了一個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祭祀遺存,其中就有祭品的遺骸出土。不過,夏朝時期人們信仰的神明比較少,祭祀的頻率也沒有那麼高。
公元前1600年,鳴條之戰中,商朝滅掉了夏朝,但繼承了夏朝的祭祀文化。與夏朝相比,商朝在祭品的選擇方面更加殘忍,他們常用的祭品是“人牲”,也就是活人。
商王朝周邊有許多小部落和方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商王朝經常和這些國家產生衝突,爆發戰爭,因此俘虜了許多夷族人口,這些人被稱為“羌人”。
除此之外,臣服於商朝的小方國也會向商朝進獻羌人,因此羌人成了最常見的祭品。
不過,商朝人認為祭祀的規格越高,所用的祭品就要越尊貴。因此,百姓、嬰兒、少女也成了祭祀的候選祭品。比起百姓,還有一類人更尊貴,他們就是商朝的奴隸主貴族。
比起羌人和百姓,貴族成為祭品的方式更加高階。一般情況下,羌人和百姓被殺死後祭祀就完成了,然而貴族祭品被殺死後還要被進一步加工,做成更高檔的貢品獻給鬼神。
比如,先砍掉頭顱,再將頭顱放進青銅鍋裡烹煮;再比如將貴族身上最細膩的部位割下來,剁成肉醬,製成肉丸子或肉餅供奉給鬼神。
為了沾一沾鬼神的福氣,祭祀之後,人們還會把這些人肉貢品分而食之。
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很可能就是死於祭祀。除此之外,祭祀不同的神明時,商朝人也會採用不同的祭祀方式。比如祭祀河神的時候就會把祭品推入水中淹死,由此衍生出了“沈”這個字;
“磔”則是把祭品劈成兩半;“辜”是掏空內臟;“伐”是砍下頭顱。不同的祭祀方式也代表著商朝人的不同訴求。
比如“炮”就是把人活活燒死,當時的人們相信用這種方法可以“給予”,因此商朝王后在封地發生乾旱的時候就用“炮”的方式進行了祭祀。
商朝祭祀不僅死法多樣,就連祭祀的物件也種類繁多。他們祭祀的不僅有河神、山神、太陽神、土地神等自然神靈,還有商朝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