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6代君主。梁啟超先生在《趙武靈王傳》一文中,將趙武靈王譽為“皇帝以後的第一偉人”。
因為他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是少數能夠在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人之一。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銳意改革,選賢任能,在位時期人才輩出,如樓緩、樂毅等,使得趙國足以和秦國匹敵。
戰國時期能被稱為明君雄主的或許不少,但趙武靈王絕對算是秦國之外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一代雄主。
那麼,趙武靈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使趙國強盛,又最終落得餓死的下場呢?
胡服騎射,威震北方
在戰國七雄中,趙國的疆域僅次於楚、齊,人口在楚、魏、齊、秦之後,大約有200多萬人。
然而,趙國僻居中原北部,東、西、北三面面臨燕、秦、韓、魏諸國的兼併威脅,還不時遭到東胡、林胡等遊牧民族的侵擾。
即便躋身戰國七雄之列,但生存狀態極為艱難,外強中乾,大而不強。甚至在趙武靈王即位前,一個小小的中山國也敢公然欺負趙國,而趙國無力反擊。
面對嚴峻的生存形勢,趙武靈王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五國相王”後,改變名號,令國人稱自己為“君”。
當時趙國有“王之名,而無王之實”,四面受敵。緩稱王既可以避免樹大招風帶來的麻煩,又可以積蓄實力。
此後,趙武靈王衝破世俗偏見,毅然進行了旨在強兵圖霸的改革——胡服騎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正式頒佈法令,在趙國全境實行胡服騎射的重大改革。
趙武靈王主動打破“華夏尊貴,戎狄卑賤”的傳統觀念,這種勇氣在當時乃至後世都是十分罕見的。
胡服騎射的改革拋棄了中原華夏族長袍寬袖的著裝,改為短小利落的胡服;捨棄了笨重緩慢的步兵戰車的戰鬥模式,改用機動靈活的騎兵戰鬥模式。
同時,他啟用了大批能力出眾、出身低賤、有戎狄背景的人,建立起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自此,趙國騎兵橫行天下,所向披靡。
經過30年的努力,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改革,加強了軍事實力:北奪河套地區,擊敗遊牧族,收服樓煩、林胡等國,消滅中山國,安定內部,扶植燕、秦兩國的君主,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霸主。
威震列國,操縱秦燕
趙武靈王不僅銳意改革,還利用燕、秦兩國局勢動盪的機會,積極干涉兩國的內政,增加趙國的國家威望,由此也能看出其雄才大略。
公元前318年,燕王噲受到蘇代和鹿毛壽的蠱惑,把王位讓給燕國相國子之,太子平引入齊軍進行反抗,引發燕國大亂。
趙武靈王趁機,決心扶持一個燕國國君。於是,趙武靈王以“為燕國平亂”為名,派兵迎接在韓國作為人質的燕國公子職為燕王。
經過數年混戰,公元前311年,公子職登上燕國王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改革的當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秦武王無子。武王生母惠文後與羋八子都想立自己的兒子為王,秦國陷入激烈的內亂。
經過三年的爭鬥,羋八子在爭鬥中勝出。本來趙武靈王想立公子稷為秦王,為了趙國的戰略利益,他故技重施,主張立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
公元前305年,羋八子迫於趙武靈王的壓力,只好立嬴稷為秦王,即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扶持公子稷上位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在東北方向扶植燕昭王之後,西方再扶植一個秦王,能夠同時操縱燕國和秦國兩個強國。
趙國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的夢想似乎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