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位卿分別由不同的家族擔任,這就是所謂的三軍六卿建制。
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政晉國,六卿出將入相,掌管晉國軍政大事。六卿只有在死後、被驅逐或主動退休時才會空出位置,空缺則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進行遞補,輪流執政。
這個建制並非一成不變。期間,晉國曾有過四軍八卿、五軍、十六軍、十二卿等情況,但大部分時間仍以三軍六卿為主。
晉國的六卿實際上來自11個家族,並非只有6個家族。晉國曆代六卿共有72人,除3人外,其餘69人均來自這些家族。
晉國採用世卿制,卿位世襲,因此這些家族基本壟斷了晉國的政治資源。這11個家族分別是狐氏、趙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先氏。
這些家族中出現了眾多傑出人物,如狐偃、趙盾、韓厥、欒書等,他們都是春秋時代的重要人物,人才也成為晉國崛起的關鍵。
然而,成也六卿,敗也六卿。
這些家族之間爭權奪利,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立三軍六卿,到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這套制度在晉國執行了總共180年,上演了無數慘絕人寰的悲劇,比如下宮之難,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趙氏孤兒》的真實原型。
到晉平公六年,晉國的六卿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經過最後的角逐,最終形成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春秋時代就此結束,進入戰國時代。
晉國的六卿不僅是晉國霸業的建造者,也是晉國霸業的歷史見證者。
這些家族連續十幾代同朝為官,輪流執掌晉國國政,他們見證了晉國的崛起、興盛與衰落。
晉國在建立霸業的同時,也在維護著周王室的權威,抵禦外敵,捍衛華夏文明。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不懂晉國史,也就難以讀懂春秋史,原因皆在於此。
【一口氣看懂變法先驅李悝歷史小知識法家】
他是戰國變法第一人,他的變法遠遠早於商鞅,他還是法家學派的先驅,對戰國法家學派影響深遠。本期影片就讓我們聊聊法家先驅——李悝。
說起變法,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商鞅變法。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確實是戰國時期最為顯著且成功的一次變法,但戰國變法的第一人卻不是商鞅,而是李悝。
李悝,楊姓,李氏,名悝,字明輝,戰國時衛國人。戰國初期魏國的政治家,法家學派的先驅。
李悝曾經率先提出了變法的概念,在魏國展開變法,使魏國富國強兵。
李悝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後來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基本都是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加以實踐。然而,李悝之死卻令人可嘆可悲。
他因誤判害死了無辜的人,最終選擇寫下遺書自殺,以身殉法。
第一,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李悝以“有勞而祿,有功為賞”為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員。
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權。早在春秋時代,各國基本都是貴族政治,講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因此,貴族再怎麼犯法,還是貴族;奴隸再怎麼有功勞,也只是奴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整個社會的結構固然穩定,但國家的發展動力卻非常不足。
李悝變法的第一條,其實就是對殘存的奴隸貴族世襲制度的最後顛覆,讓一些沒有功勞的貴族喪失地位,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有識之士得到了重用,登上了政治舞臺,為魏國做貢獻。
第二,推行盡地力之教,施行平糴法。盡地力是為了挖掘土地的潛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國家的租稅收入。
在具體措施方面,李悝要求農民深耕細作,規定每畝地的標準產量為15鬥,要求達到每畝增產三鬥。同時,地裡要雜種各種各樣的糧食作物,以防某種農作物遭受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