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到了亥時三刻(晚上九點左右),漆黑的皇宮突然亮成一片,從皇宮北面的龍首山望去似星星點點的螢火蟲,從拾翠殿出發,似大河的兩條支流。
廊腰縵回,簷牙高啄。數百宮女低頭,穿著窄袖高腰長裙,繡裙系在胸部以上,梳著垂荷雙髻,雙臂交匯握著長杆宮燈,婀娜的身姿匆匆行駛在蜿蜒的小道,遇見各宮殿膳房便敲門而入,眉角焦慮萬分。
而在宮城的承天門(正門),數十太監騎著快馬趕往靠近景風門的常祿寺。作為掌管皇家祭祀以及各種大典膳食供應的專屬部門,雖則官員早早放衙(下班),但還有專屬的小吏在此處搭理。
咚!咚!咚!
在常祿寺側門的門房,裡面亮起暈黃燈光,老吏員披著一件破舊羊皮襖,從側門露出一條縫,鑽了出來,往手上呵了口氣,問道:“中使,請問有何事情?”
古代對宦官的稱呼有很多種,在明代以前一般都是冠以職位稱,比如秦趙高就是中車府令,東漢的張讓等人稱呼也是常侍...
而慣稱的太監在明朝之前卻是褒義詞,你若是稱呼他一聲太監,士子甚至還會罵你阿諛奉承。
隋唐時期,宦官的更多稱呼便是中使,內使,若是遇見大人物,便要尊稱聲中貴!
為首的太監停住駿馬,陰厲的眼神掃了一眼老吏,低聲喊道:“奉太上皇口令,太常寺的所有發黴饅頭全部交給內宮。”
饅頭,傳說是由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發明的,所以饅頭另有‘蠻頭’的意思。
老吏員先是一愣,然後急忙跪地接旨,接著開啟太常寺的硃紅正門,看著那群中使,他心裡感慨,不知道太常寺的主官得罪了哪路仙神,竟然深夜查抄...
當然老吏員卻是猜不到這其中有其他的緣由...
......
拾翠殿。
看著幾筐發黴的餿味饅頭擺在拾翠殿,酸臭味走進便能問的清晰,若不是太上皇下令開啟門窗,就是這氣味也能將人燻死。
楊妃被嚇的身體止不住哆嗦,臉色比躺在病榻的李恪也好不了多少,她的恪兒只要挺過發燒,體溫下降就能活下來。可若是吃了這餿味饅頭?
這!?
她越想越恐怖,慣性思維告訴她變質饅頭吃進肚子里人還能好嗎?
舉個例子,現在的李淵就好似《藥》裡面要小栓吃掉人血饅頭就能治好癆病的老栓,言辭鑿鑿的說人血入藥就能治好癆病...
這未免...太過荒誕了!
“只要...不吃那些發黴的部分,恪兒或許還能挺過來。”楊妃身份低微,不敢反抗,只能心裡默默唸叨。
“公公?”長孫無垢柳眉微顰,終於忍不住小聲問道:“公公?此法果真有用,常人皆知,發黴的食物吃到肚子裡少說也會腹瀉,若是吃的多了,人都不一定在...”
“肯定沒事!”李淵擺擺手,發黴的饅頭吃的話確實很容易中毒死亡,可是那些黴菌卻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