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之間,長幼相若,或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瘧疾很多人都聽說過,但不知道它的恐怖在哪裡。
屠呦呦院士正是因為提取青蒿素,成功剋制瘧疾,才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獎。
可以說在青蒿素出現之前,瘧疾基本是不治之症。
而瘧疾的傳播也是不定向的,古人認為瘧疾是透過空氣傳播,但實際上瘧疾大多是因為蚊蟲叮咬攜帶瘧疾病毒進行傳播。
在古代得了瘧疾就相當於死亡。
華夏人津津樂道亞歷山大大帝會不會越過阿爾泰山來到大秦,與秦國爭一爭雄雌,但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印度的途中,得了瘧疾,不治身亡。
不僅是斯巴達人會患瘧疾,在中國的古代征戰中,瘧疾也是層出不窮。
漢武帝征伐閩越時,“瘴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東漢馬援率八千漢軍,南征交趾,然而“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清乾隆年間數度進擊緬甸都因瘧疾歡而受挫,有時竟會“及至未戰,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華夏古代對進攻中南半島興致缺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行軍到了西南容易爆發瘧疾。
近代的中國遠征軍援助緬甸的時候,也有大批次士兵死於瘧疾。
羅馬名醫蓋倫根據“四體液說”提出,瘧疾是體液不平衡所導致的,採用放血和催瀉療法即可治癒。然而瘧疾本身就會導致貧血,簡單粗暴的放血只能讓病人死得更快。
這就是中世紀傳言西方只會放血治療的緣由。
而傳統中醫則認為祛邪截瘧是治療瘧疾的基本原則。在診斷為瘧疾後,即可截瘧。
在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記載植物常山有治療瘧疾的功效。
李淵匆匆忙忙趕到了隔離營。
隔離營已經按照太上皇的吩咐撒上了石灰粉,將營帳隔離了起來。
裡面間斷不時的傳來士兵痛苦的呻吟聲,在帳門口有著數名帶著口罩的醫師走來走去,面帶愁思。
“怎麼樣了?病患穩定下了沒有?”李淵有點著急。
趙醫師將白口罩摘下,讓太上皇借一步談話,“陛下萬金之軀,萬萬不可前往隔離營,沾染了瘧疾,那是神仙也難以救治的絕症。”
“難道朕就眼巴巴看著士兵去送死?”李淵向旁邊挪了一步,感慨道。
他忽然想到瘧疾的傳播似乎不是靠空氣,好像是蚊蟲的叮咬,而現代人在南方怎麼度過?
南方的蚊蟲很多,要想度過去,就需要蚊帳。
而蚊帳向來是行軍必備。
防大於治!
“趙醫師,據朕瞭解,瘧疾傳播並非是靠空氣,也非邪風,而是南方的蚊蟲攜帶“劇毒”!
你想想看,為什麼在北方就鮮有人中瘧疾,因為北方的蚊蟲較少,而南方的多,尤其是西南這裡溫熱的氣候。”李淵道。
“陛下所言有理。”趙醫師點了點頭,認可道:“微臣在治療過程中,也發現了攜帶蚊帳計程車兵中瘧疾的機率確實少了很多,而睡覺不拉蚊帳的,幾乎全部患了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