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您老說的,我李正文什麼時候放過大話?只是新型船舶的設計開發,我就耗費了不下萬兩紋銀,這些可曾向朝廷開過口?”
李之臉上已不見了之前的寵辱不驚,此刻眉梢處似乎都在閃亮著迫切。
“這還差不多!行了,我替他們兩人答應你,只要渤海灣海路暢通,接下來的往來運營船舶就交給正清文綺堂了!”
得到了心中的答案,明王才吐露肯定之詞。
李之的反應半真半假,一多半是為了討明王歡心,但說出來的承諾,也的確有類似想法。
至於最終能兌現多少,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畢竟這些工程能否最終解決,與未來時局有密切關係。
這些純粹的民生問題,縱使不需要官府掏出來銀響,總需要朝廷基層部門的積極配合。
像是徵調大批民夫,涉及搬遷的安置,兩端水道截流問題等等。
也就是說,保證河道開鑿的物質條件,遠遠是不夠的,還需要中央集權下的,組織大規模人力能力,以及涉及區縣的全力支援。
一旦武氏篡取皇權,各基層大小門吏,勢必會被武姓勢力完全滲透,何談積極響應一說。
況且開鑿通河本來就是個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動輒三、五年,否則難見效果,那時候可不是銀子就能解決得了的。
但也不能說李之的這些承諾,等同如畫餅充飢,畢竟明王等人可沒有他的先知先覺能力,對於未來局勢的推斷,僅處在猜測的基礎之上。
此時明王話風一轉,提到了目前武氏與李姓之間的爭鬥上:
“目前的局勢很緊張,武氏一方看似被皇上壓制的很難受,但武后近些年的勢力暗中鋪墊不能小覷,很有可能存在著她背水一戰的狠絕心思!”
李之卻對明王的這般猜測不以為然,“只要皇上存在一天,李姓天下就不會被輕易奪取,民心所向才是大唐社稷的根基。”
不是他比明王政治見地高出多少,他擁有對未來局勢走向的透徹瞭解,其他人均屬於當局者迷。
故而明王態度很是懷疑:“你為何有如此認識的堅持?”
“很簡單,武后不姓李,目前還是李姓的天下,是他們給王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的領地。大唐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分封制的社會結構,土地所有制已根深蒂固,地方專制已融進各個層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猛然間的改朝換代,首先接受不了的是地主階級,而並非勞苦大眾,為了土地與生存,他們會跟意圖改變者反抗到底!”
“哦?你這個觀點很新穎啊!”
“我說老爺子,您老不認同就直說,新穎一詞的言外之意,不就是指混不吝麼?”
“哈哈,我可沒這麼說!你能否舉個實際例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