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
“這種天氣?!”
“就穿著這個?!”
聽著這個貝基.勞瑞的回答,任顏除了震驚就是震驚。
甚至都有點理解為什麼外國人少了。
在接近北冰洋的白令海峽,冬天,傍晚,穿著一身看起來略顯臃腫的衣服,衝浪?!
對方能夠倖存下來簡直就是奇蹟。
這要換成一般人,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對於衝浪,任顏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瞭解。
這種運動盛行於國外,自打祖國富強以後,也開始漸漸的傳遞到了祖國的沿海城市,成為弄潮兒們新的娛樂專案。
作為一個標準的有志青年,當年想要放飛理想的任顏自然也有著想要學習一下的心情。
然後,他就被高額的學費以及極高的危險性給勸退了。
雖然,隨著大浪起起伏伏,看上去很酷,也非常容易勾搭到一些妹子。
但那時的任顏就明白,這項運動,他不配。
首先就是資金問題。
第一難點就是裝備。
衝浪板,作為衝浪的剛需,最普通的一塊板子,就得五百起步,如果想要更好一點的體驗或者更加安全,那價格就沒數了。
作為業餘玩家,一塊幾千塊的板子,基本就是標配。
除了板子之外,還需要塗抹衝浪板板面,給衝浪板增加摩擦力的板泥。
為了能夠使衝浪板不至於在海中有著太大的阻力,所以衝浪板一般設計的都異常的光滑,沒有板泥的加持,基本連板子你都上不去。
而這種板泥,最普通的一小罐的價格在五十,能夠使用四五次左右。
不過基本沒人用,浪客們都喜歡用稍微好一點的,普遍價格在二百多,使用也是五次...
除了這兩樣剛需之外,防水鏡、衝浪帽、衝浪服也視情況而定。
這三樣價格還算親民。
但為了更加安全一些,一般新人還會配置一個套在腰上或者手上的二氧化碳氣囊,以備自己可以時刻從海中鑽出來。
這些都準備完了之後,如果浪客還是一個近視眼,那就是另外一個剛需了。
隱形眼鏡。
不過隱形眼鏡基本用不住,每次衝浪回來大概都要再換一副。
畢竟要麼就是輕微進水,要麼就是直接丟了,都是有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