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海商> 第五百四十四章 掩不住驚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四十四章 掩不住驚喜 (2 / 3)

後世皆知,李世民雖然得到了王羲之的絕品《蘭亭集序》,也是朝夕不倦地反覆臨摹,卻沒有得到王家筆法真傳,只能臨摹個四不像。最後從梁武帝的書法入手,卻也取得不錯的成就。

奧妙就在這裡:王羲之的書法必須得到王家筆法真傳,才能練到最高境界,至今依然如此。

況且為什麼興奮不已?又不是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跡。

關鍵在於,王羲之的作品傳世的還有幾件,梁武帝的作品後世未有一件流傳,所以況且看到禮單上居然標有梁武帝的一件書法作品,眼睛珠子都快掉下來了。

沒看到真品時,自然無法確定是不是真跡,其實就算是看到,他也鑑定不了。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鑑別,梁武帝既然沒有真跡傳世,也就沒法鑑定這幅作品的真偽。

儘管如此,況且仍然在全力壓住心裡的震驚和喜悅,不管真偽,只要是兩晉南北朝的作品,哪怕是當時人臨摹的梁武帝的作品,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接下來,他又一次震驚了,他居然在兩份禮單中看到不少宋版書,最讓他驚喜的是兩份禮單提供的禮品中的宋版書,居然可以湊齊一套史書。

分別是:左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新舊唐書。

況且服氣了,這兩族看來真是有不可小覷的底蘊啊,居然有這麼多寶貝藏在國庫裡,當然這些東西都是當初金元兩大王朝從宋朝皇室那裡搶掠來的。

估計這兩族中無人知道宋版書和那些書畫的價值,否則就是打死他們也不會送出來當禮物。

這些禮物是無價之寶。況且當然不會去提醒他們,還是自己悶聲大發財吧。

對於塞外民族來說,這些書畫書籍的確沒有什麼價值,至少沒有變現的機會。他們之所以一直保留著,更多的是因為這些古物象徵著他們祖先的不世豐功,多少有些紀念意義。

既然大明欽差不消停,玩碰瓷,想要國禮,那就拿這些不值錢的東西敷衍一下他吧。這就是兩族可汗的真實想法。

書畫只在懂得鑑賞的人眼裡才只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宋版書的主要價值就是校勘,另外宋版書一般而言都是孤本,絕難找到兩本相同版次的宋版書,要找到兩版相同的宋版書,比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的難度差不多。

兩族送來的書畫作品和宋版書,在行家眼裡當然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但在不懂行或者一般人手裡,真還沒任何用處。

前有五代十國的殘暴血腥的殺伐,後有元朝的鐵血滅絕,東坡所謂的斯文掃地盡矣,不足以形容這兩場文化史上的巨大災難,許多書籍都徹底絕跡,連帶著絕跡的就是許多類的文化。

另外,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因為一代代的手抄傳襲,經常有以訛傳訛的弊病,還有許多書,都是殘缺的,這就需要找到一些孤本、善本來校勘完善,宋版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此。

若是小說類的東西,哪怕毛病再多也沒有問題,可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都是先賢立意的作品,其微言大義就是錯了一個字,都可能將後世學人的解讀,領到錯誤的路上。

因此,補足這些典籍,就是在完善中國文化,完善先賢立意著作的絕學。這也是況且激動不已的根本原因。

宋朝是中國文化最為興盛的時代,自宋太宗開始,就以文治為國策,更是傾注無數才子大家的心血,開始把先前缺失的典籍一一補足,朝廷開設了校勘館。

當時科舉成名的許多大才子都是進入校勘館做著完善古籍的工作,明朝也有校勘一職,卻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而不是真正去做校書的工作,在明朝做校勘工作的是中書。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