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海商> 第四百七十三章 龍顏大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七十三章 龍顏大喜 (1 / 2)

況且寫好奏摺後,第二天早上就由鹽幫通道急送到大同城總督府,王崇古收到後一點不敢怠慢,馬上派人以十萬火急兵書傳遞程式發往京城,當天夜裡就送進了紫禁城。

十幾份奏摺還有十幾封書信分別被送到收件人手裡,最先收到奏章的當然就是皇上。

這些奏摺沒有走通政司,而是直接傳遞到宮門,然後直接到了司禮太監的手上。

司禮太監匆匆一覽後馬上約同秉筆太監一起來見皇上,把十幾封奏摺呈遞給皇上。

通常的程式是這樣的,奏摺都是先由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審閱,把其中主要觀點寫出來,叫做節略,給皇上看的正是這種節略,只有特別重要的奏摺才會給皇上看原文。

每天皇上的案頭奏摺如小山,這些官員文人氣十足,有事沒事喜歡洋洋灑灑寫上幾千字,若不是由太監處理一下,皇上什麼事都幹別的了,光是奏摺就得看趴下。

明朝不像清朝。清朝的皇上都是親自閱讀所有奏摺,而且親筆做批示,決不假手他人。明朝的規矩是這些事都由司禮監來辦,只有特別重要的事才來麻煩皇上他老人家。

兩種制度難分優劣,一定說明朝皇上比清朝皇上怠政也不對,逼著皇上硬著頭皮閱讀那些懶婆娘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的奏摺,實在是不合情理,這類奏摺一般就在司禮監那裡扔進了垃圾筐,對外則稱之為留中不發。

明朝皇上不親自閱覽大臣的奏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代文官的主人翁精神太強悍了,奏章差不多有一半是批評或者指責皇上的,尤其是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那些大臣罵皇上簡直罵出了人類的新高度。朝廷的大小臣工說兩句不好聽的話也就罷了,就連外省的督撫大員也跟著湊熱鬧,逮著機會就跟皇上鬥兩句。不明歷史真相的人,恐怕要懷疑懷疑明朝是否有皇權至上這一說了。

嘉靖年間,批評皇上的奏章此起彼伏,自打嘉靖帝進入北京即位後就開始了。先是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帶頭起鬨,這批大臣陸陸續續被轟出了朝廷,重新委任的大臣卻依然故我,繼續挑皇上的毛病,似乎與皇上作對成了大臣的正常工作。這種狀況以海瑞上書達到最*,按照坊間說法,嘉靖帝病死,有一半是被海瑞氣的。

明朝這種朝堂亂象若是放在清朝,即使最為聖明的康熙帝也受不了,更別說雍正乾隆了,那些對皇上不恭的大臣,直接拉到菜市場砍頭,流放到黑龍江充當披甲戰士八旗的奴隸,就算是仁慈之舉了。

披甲就是清朝留在東三省鎮守祖地的正宗滿族戰士。

後世總是有人攻擊明朝政治朝綱不如清朝,其實只看到了一些表象,根本沒有看到實質。明朝開創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官制度,拿到現在來看,也不比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差多少。從學術角度看,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除了經濟發展規模化,先進的政治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許有人抬槓,這麼先進的政治制度怎麼那麼快就亡了?清朝不如明朝,怎麼還維持了將近四百年呢。

這還真是個大問題,到現在也沒人能夠解釋清楚,明朝滅亡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一百個歷史學家至少有十種不同的說法,誰也說服不了誰。不過這是題外話。

況且出使之後,隆慶帝做過交代,凡是外交使團的奏摺不管什麼時候到,必須馬上交到他手上,而且不是節略,必須是奏摺原文。

隆慶帝正在宮裡跟一個寵妃說話,聽見太監來報,司禮監的兩位大太監來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急忙來到御書房坐定。

“萬歲爺,這可是大喜的事啊,況且這小傢伙還真行,剛出關就立下了大功。”司禮太監給皇上叩頭後笑道。

“嗯,他立下什麼功勞了?不可能吧,他不是剛剛才走出關門嗎?”隆慶帝還有些不信。

“他已經走出很遠了,而且還出手廢了韃靼的兩員大將,抓住了兩千多塞外的流寇,說是準備高價拍賣呢。”秉筆太監忍不住掩嘴而笑。

他們兩人倒是被況且的做法弄得異常興奮,沒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妥,這才顯示我大明之威嘛。

“剛去就抓住了兩千多流寇?怎麼可能,他手上不是隻有一萬人嗎?”隆慶帝也是一怔,他也認為明軍跟塞外的軍人戰鬥,至少是三比一,甚至是五比一的優勢才能佔到便宜。這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歷次戰爭得出的經驗,上次京城之外的戰鬥,明軍佔據十比一的優勢,韃靼騎兵卻依然在城外耀武揚威,這幾乎是國恥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