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傍晚時分,況且的車隊停在一個小型聚居點附近。
在這裡安營紮寨是為了補充清水,在草原上的必需品糧食和食鹽還在其次,清水最重要的。
這個小部落的人見到穿著漂亮的明軍居然大批人馬來到,全都嚇得望風而逃,還是韃靼騎兵的幾個百夫長率人攔住了他們,說這是明朝派來談判的,不是來打仗的。
“不會吧,談判要帶這麼多人?”小部落的首領有些不相信。
他們以前吃過明軍的苦頭,所以嚇怕了。
明軍對塞外也經常採取騷擾政策,趁各族防備鬆懈時,就出兵在關外附近百里方圓燒殺搶掠一陣,然後沒等韃靼的主力趕到救援,明軍已經退回長城上了。
這樣做倒黴的當然就是這些戰鬥力並不強的牧民,每次都有大量的人員損失,物質損失更是不用提了,明軍就像蝗蟲一樣,所過之處,一根草都不會剩下。
明軍這種做法雖然有些缺德,可兩方面的人都這樣做,韃靼騎兵攻進關內,比明軍的做法還要野蠻殘酷百倍。
幾個百夫長對這位首領的疑惑也沒法回答,他們也納悶呢,談判使團幹嘛帶這麼多人保護?上面為何會允許他們進來?
他們可是知道,他們的殿下入關談判僅僅帶了三百個護衛,明軍可是三十倍強啊。
但這就不是他們能操心的問題了,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個使團到達板升城跟俺答王進行一場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談判,如果談判順利,百年和平可期,若是失敗的話,當然該怎麼著還怎麼著。
這些韃靼騎兵對於和談一事已經麻木了,也沒什麼好感,他們倒是希望能跟明朝年年打仗,這樣可以攻進明朝的花花江山隨意搶掠,搶一次夠滋潤不少年呢。
當然每一次也都伴隨著大量人員的損失,這些騎兵不去想這個,他們都認為死的不會是自己,一定是別人。
“我們只是來補充清水,不會騷擾你們,你們安心在這裡生活吧。我們明早就走。”一個百夫長對小部落的首領道。
“大人,我們為什麼要跟他們談判?難道我們大草原上的戰鬥民族還會怕一群熊包蛋一樣的漢人?”一個青壯牧民叫嚷道。
“就是,跟他們幹,不能跟他們談,這些漢人狡詐,一點信用不講。”又一個牧民叫嚷道。
其實明朝跟塞外各族達成過幾次協議,可惜幾年後就被塞外的政權撕毀了,然後就是雙方不死不休的戰爭,不過塞外的掌權者當然把這些歸罪於明朝廷,說是明朝廷單方面撕毀協議,向他們發起進攻。
“好啊,明朝邊關就在那裡,你們明天去攻打吧,沒人攔著你們。”另一個百夫長冷笑道。
這兩個牧民當時就沒電了,他們躲避明軍還來不及呢,哪裡敢去攻打明朝的邊關,送人頭也不是這種送法吧。
“都給我閉嘴,大汗的決策必定是長生天的啟示,豈能容你們多嘴多舌。”部落的首領訓斥起族裡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
正在此時,紀昌帶著幾個護衛,抬著兩大袋食鹽過來,送給這個小部落的首領當禮物,也算是他們在這裡取水做出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