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邊關也不敢放鬆,所以現在兵力實在難以增加,沿海不用說,他們天天還要求朝廷增援呢,更是抽調不出軍隊來。”戚繼光皺眉道。
“那就只有動用京軍一條路了,另外我在北京城裡還有一萬多人,全都調來助守邊關。”況且道。
“欽差大人與其讓那一萬人在這裡守護邊關,還不如都帶出去更具實效。”方逢時笑道。
“不行的,我帶這一萬人出關已經讓俺答王頭疼幾天了,再多帶就沒借口了。”況且笑道。
他也知道帶人出去比在邊關上更能牽制俺答王的兵力,但是俺答王自然更明白這道理,現在讓不讓他帶兵出關的回覆還沒有過來,不過況且有約在前,他已經劃出了底線,俺答王就是捏著鼻子也得答應。但是帶更多的兵力就是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出來,那叫蹬鼻子上臉。
帶更多的兵力固然可以牽制更多的俺答王的兵力,但是衝突的危險性也是倍增,況且決不希望真的跟俺答王的騎兵在關外決戰,那樣的話,他辛苦練出的兵可能就跟李陵帶的五千步軍同一個下場了。
“多帶人馬出關不是好辦法,另外你的人還在練兵中,皇上不會允許他們參加實戰的,唯一可行的也就是徵調京軍助戰了。”戚繼光道。
徵調京軍需要皇上點頭,畢竟京軍是負責京城安全的力量,是國家最後的底牌,輕易不會拿出來在邊關冒險,所以歷次邊關大戰,京軍都沒有出戰。怕的就是萬一京軍在邊關失利,腹心就完全空虛了,一旦京城守不住國家就要亡了,這種情況當然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皇上能同意讓京軍出戰嗎?”王崇古搖搖頭,已經在心裡打消了這念頭。
“京軍有四萬人,調出一半也就是兩萬人應該可以。我給皇上還有張大人、高大人都發信請示一下,說明現在邊關嚴峻的形勢還有剛剛得到的可靠的訊息。”況且道。
“如果真能如此,邊關上下都感欽差大人的恩德了。”王崇古大喜,起身給況且鞠躬行禮。
況且連忙回禮道:“總督大人,您這是做什麼。我早就說過,咱們都是給皇上當差的,心裡想的手上乾的都是一樣的事兒,何必分什麼彼此啊?我這是盡本分,沒有任何恩德可言。”
方逢時感慨道:“像欽差大人這樣急公好義的官員現在可不多見了,現在有誰見到事不是躲著走的?哪裡有像欽差大人這樣迎難而上的人。”
這兩人也明白況且根本不用摻和這些事,相反他若是摻和了,有功是總督巡撫和邊關將士的,一旦出什麼事,責任可就全是他的,畢竟是他倡議這樣排程的。
況且根本不在乎這個,這也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沒到“江湖走老膽子變小”的地步。
至於功過他根本沒考慮過,他考慮的只是事情應該怎麼做更好,當然他的權力也就是向皇上和高拱張居正提出建議,最後拍板決定的還是皇上和內閣。
四人做了半個時辰,事情商談完畢,王崇古和方逢時就趕緊告辭了,他們還得繼續到各處安民,若是城裡的居民都逃光了,只剩下空城,他們還當什麼總督巡撫啊。
況且把錦衣衛的人也安插到城裡的各個地方,幫著地方官府維持秩序,並監視各處有沒有類似的案情發生。
回到欽差公署後,況且坐下來給皇上和張居正還有高拱都寫了信,講述了他對邊關防務的想法,申請對所有總兵官和指揮使進行大換防,另外就是增調兩萬京軍駐防宣府大同。
“你這樣做真的好嗎?”戚繼光看著他寫完信後,皺眉苦笑道。
“這是未雨綢繆啊,戚帥為什麼不好?”況且反問道。
“你這可是把戶部、兵部、內閣的事都幹了,這在他們眼裡可是侵權行為啊。小心他們記你的黑賬,然後來個秋後算賬。”戚繼光嘿嘿道。
“管他呢,他們記我的賬足有幾大本子了,也不在乎多這麼一頁兩頁的。”
況且和內閣的關係因為跟高拱、張居正、徐階的關係一直非常融洽,但是跟兵部戶部等六部就很一般了,但凡他要跟這六部打交道,都是託張居正去辦,而不是自己去辦,不然的話,軟硬釘子不知得吃多少。
“還是事事小心些,你還太年輕,有些事你沒有體驗過,我可是過來人了。”戚繼光說著滿腹的辛酸。
他被兵部戶部刁難了幾十年了,其中的酸辛實在是一言難盡,因此他深知這兩個部門絕對得罪不起。
況且只是傻乎乎一笑,就把他的勸告扔到腦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