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說話有分量多了,有他贊成站到李秋歲一邊,李三祝和李長山不再僵持推拒。
左右有家裡最有學問的李長安兜底,很快應承下寫書一事。
李秋歲說了去鎮上縣城書齋找記載農事方面的書籍一無所獲的事。
“總共沒找到兩本,我大略翻了翻,沒多大的借鑑意義。”
李長安沉吟道:“等我去縣城讀書到先生那裡問問。”
也只能如此了。
李長安又說李三祝,“爹種了多年莊稼,什麼季節該種什麼經驗老道,就讓大哥代筆先記錄下來,後期咱們找到書,再整理考慮借鑑的格式。”
統一了意見,李秋歲倒不急了。還說找農書這事要等李長安下次沐休才能有結果,不料隔日就有人把她要找的書送上門了。
松原把書遞給李秋歲,“公子說不能平白一次兩次拿您們家的石榴,這幾本都是記載農事方面的書籍,借給李老爺一觀也不算明珠蒙塵。”
李秋歲著實意外,不管這人是有心還是無意,自己去書齋的意圖估計被人家猜的七七八八了。
掃一眼最上面一本的書名,《興農紀要》,正是眼下要找的書無疑。
都送上門兒了,又真是自家急需的東西,沒必要拒之門外。
再者,四哥先生那裡要說科舉用的經史子集估計不缺,農事方面的書籍不是擅長稼穡的讀書人估計沒興趣收藏,真不能有多大指望。
這個時代這種裝訂孤本很珍貴,李秋歲找了兩天書,有數書的內容有多珍貴,珍貴到你花多少銀錢沒有一定身份地位真就得不到。
李秋歲就道:“真是多謝你家公子!不瞞你說,我們這樣的莊戶人家想把種莊稼的經驗記錄下來,找兩本這樣的書借鑑太難了,盤算去我四哥先生那裡碰碰運氣,還不定找不找的到。這樣,我們儘快把書抄錄下來,完璧歸趙。”
“不著急不著急!”松原連連擺手,“我們還要在臨山縣駐足一陣子,李姑娘要是過意不去,家裡的各色果子,盡數給我拿些回去。您還不知道道吧,我家公子極喜歡你們家的果子,在京城那會,玉果緣只有平安果賣,我和公子又不方便隨時出門,每回都是……都是我們家老爺賞……分給我們一些……早說了要來玉果緣,借了蔣縣令東風總算來了,玉果緣果然名不虛傳,竟然種了那麼些各色的果樹,李姑娘不要笑話咱們沒見識才好。”
李秋歲笑,“這有什麼的?你們不急著走,各樣都拿一些回去,吃完了你就再過來一趟就是了。就是有些果子摘下來要放一放口感更好……”
松原話癆又自來熟,李秋歲這一叮囑感覺雙方又親近許多,絲毫不見外地道:“行啊,果子吃完了我就再過來,我家公子要是說話我就說是李姑娘交代的。您是不知道,要不是知道你們家急需農事方面的書籍,我趁機打了送書籍的主意過來一趟,我家公子就是想吃果子了,面上也只會隻字不提。”
松原一句話把他家公子的底子掀了,其實李秋歲也就客氣一句,雙方還沒熟悉到那份上,人家還送來那樣珍貴的書,這話她還真不好接,總不能跟松原一起吐槽他家公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吧。
打著去摘果子的由頭,總算把話題扯到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