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她的舌苔有點白膩,咽部情況還可以,沒有明顯的充血及扁桃體腫大的情況。
“嗯,很棒,再把小舌頭往上卷一下,好不好?”
這一次,劉子璇就有點茫然了,舌頭動了幾下,卻沒能完成。
璇璇媽於是趕緊在旁示範:“璇璇,看著媽媽,是這樣子做。”
“哦。”劉子璇又嘗試了幾次,終於成功了。
於是,張景趕緊看了看舌下情況。
得出的結論是:舌質淡,舌下淤滯不明顯。
之後,張景又拿出了聽診器,對著劉子璇說:“接下來,醫生叔叔要和你打電話,不過呢,你暫時不可以說話,只能用力吸氣,然後吐氣,聽明白了嗎?”
劉子璇又點了點頭。
張景開始仔細進行聽診。
也許有人要問了,聽診器不是現代醫學才發明的東西嗎?怎麼作為一名純中醫,也在使用呢?
沒錯,聽診器是內外婦兒醫師最常用的診斷用具,現代醫學即始於聽診器的發明。
因此,可以說聽診器是現代醫師的標誌。
據記載,聽診器的發明者為雷奈克,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
1816年9月13日,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經過不斷改進,他發明了最原始的聽診器。
中醫有“望聞問切”,西醫也有四診,即“視觸叩聽”。
聽診的概念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經形成,醫生可將耳朵直接貼近病人胸廓診察心肺聲音以此進行診斷。
這個診斷方法也一直沿用到了19世紀初,也就是雷奈克發明聽診器之前。
古代的中醫,由於受到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約束,絕不可能和西方醫生一樣,直接用耳朵貼近病人胸廓進行聽診。
因此,在診斷心肺疾病方面,聽診這一塊是很大的短板。
張景雖然立志當一名醫術高超的純中醫,但決非迂腐不知變通之輩。
他非常尊重現代西醫學的成就,對於一些必要的輔助診斷裝置,特別是聽診器根本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