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生很快就見到了劉強西,兩人約好了一起吃個飯。
吃飯的地點是劉強西選的,位置在於海甸區銀峰大廈附近的一家魯菜館,這個菜館離國家人民大學很近,銀峰大廈也離人民大學很近,直到京西商城的總部搬到昭陽區的北辰中心前,劉強西事業的圈子一直在人民大學附近發展,因為那是他的母校,也是一個江北農家子弟成功跳躍階層的起點。
這是任平生第一次見到這個未來的電商鉅子,此時劉強西三十歲出頭,穿著一套咖啡色西裝,燈芯絨的白襯衣,未打領帶,黑皮鞋擦得油亮。
他長著一張很容易造成錯覺的娃娃臉,鬢角有些發白,肚腩有些凸出,兩道眉毛卻很濃,尤其是一對眸子很有精氣神,一開口,聲音和強調都和那張臉蛋形成鮮明反差。
雖然在京多年,但劉強西的普通話還是帶著明顯的江北口音,但他的言談卻極富市井氣息,張口閉口“兄弟”、“交情”......要不是他的五官身材很明顯,光憑這副腔調,任平生真會把他當成東北人。
這家菜館的裝潢比較老氣,但菜品的味道卻很不錯,有家常紅燒肉、大煮乾絲、芹菜炒香乾和紅燒魚塊,劉強西很殷勤地給任平生介紹著菜品,尤其是那道紅燒魚塊,據說是從高郵湖裡撈出來的草魚,當天裝車送到燕京,當天宰殺,需要費工1個小時才能製成。
任平生嚐了嚐,劉強西沒有瞎說,這魚果然鮮香味美,他嘆道:
“劉總,你對吃的很有研究,很懂生活啊。”
劉強西呵呵笑道:
“沒辦法,18歲以前窮慣了,一年吃不到一兩次肉,打小就餓怕了。不瞞任總您說,兄弟我知道上大學後,才知道除了玉米、紅薯外,好吃的東西還那麼多。”
劉強西一邊吃,一邊頻頻勸酒,他自己帶了兩瓶茅臺過來,說是託人從酒廠高價買的,酒的確很香,劉強西的酒量也很好,任平生跟他邊喝邊聊。
劉強西的話鋒很健,大多數時候都是他在說,任平生在聽。
劉強西一點都不掩飾地談起他的過去,他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農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人民大學,但家裡卻連去燕京的路費都出不起,還是村裡的鄉親們解囊相助給他湊齊了路費,那些出不起路費的鄉親們只好把家裡的雞蛋送給劉家,讓他帶去路上吃。
“我沒法帶只雞去燕京,但我可以帶雞蛋。”
劉強西回憶這段歷史,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到燕京的第一個禮拜,我天天吃雞蛋,那是我這輩子嘗過最好吃的東西。”
劉強西他的言語裡透露出的這種鄉土味,很容易給人留下一個真誠樸質的印象。
但任平生很清楚,一個江北農家出生的子弟,一路打拼走上世界級的富豪巔峰,絕不是靠真誠樸質就可以做到的。
劉強西是個很聰明的人,這一點不僅從他可以考上國內TOP10的精英大學可以驗證,而且在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端倪。
在前世媒體的報道里,劉強西的家庭雖然貧窮,但他的家族在建國前是富裕的船東,沿長江和京杭大運河跑船運生意,這些生意積累的財富雖然沒有傳承下來,但做生意的傳統卻透過祖父母和父母的言談傳到劉強西身上,還向他灌輸這樣的觀念:不管你曾經多麼有錢,但觸犯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你就會失去一切。
這一教訓即便現在仍然牢牢銘記在劉強西的心裡
帶著祖輩的教訓,劉強西雖然透過自己的奮鬥小有成就,但他仍然時時刻刻談起自己的卑微出身,談起過去貧窮困苦的生活,目的在於營造一種草根的、平民化的身份符號。他表面上塑造的這種樸實氣質,很容易讓與之接觸的人放鬆戒備,讓他們更加認可他的奮鬥,以致推崇他的能力。
任平生還知道,劉強西這種草根身份符號將來還可以應用到京西的營銷推廣上,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裡都有“仇富”的思想意識在流傳,絕大多數人都對富豪以及富豪所代表的奢侈生活和精英做派十分反感,而對平民化、草根化的成功人物更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