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帝業繚繞> 第377章:翻雲覆雨(三) 49000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7章:翻雲覆雨(三) 49000票 (2 / 2)

但是控制漕運之後,很多東西都可以慢慢來,因為天底下所有物資的流轉,全部都是靠運輸!而陸運與漕運之中,走水路更快捷、更順暢、更四通八達,物資流轉十之八九,都是靠漕運!只要掌握了此項經營,慢說糧油、鹽鐵,天下任何東西都能夠逐漸侵入、掌控。所以他不著急,有生之年先吃透了漕運,而剩下的,他可以交由子孫後代慢慢籌謀。

誰說復國必須要透過朝堂?只要掌握了一朝的根本命脈,便形同無冕之皇,而且,這位置坐得會更加長久。

想著想著,雲辰反而不笑了,他只覺得如釋重負。

*****

與雲辰見面詳談之後,寧王便迅速行動起來,趕在明塵遠率援軍抵達幽州之前做了好些事,不僅放出流言挑撥燕軍幾個將領間的關係,還趁機派出大批寧軍殺入幽州。

當時多數寧軍是抱著“必死也要收復幽州”的信念去的,再有寧國百姓做後盾,戰場上均是以命相搏,不畏死傷勇猛無比。反觀燕軍,在失去聶星痕和明塵遠兩個主心骨之後,顯然沒有那股士氣了,面對寧軍近乎瘋狂的進攻,還有寧國百姓們暗中的相助,燕軍反倒畏手畏腳,都顧及起自己的性命了。

不少燕軍甚至私底下抱怨:“以前跟著攝政王殿下,一是敬重殿下治軍有方,二是想為國效力,三是圖自己升官發財。如今殿下死了、鎮國侯反了,幾個將軍互咬得厲害,咱們也不知是在給哪路反賊效力,更沒法子光宗耀祖,還打什麼打?”

這種話一旦傳開,在燕軍之中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許多人因此受到影響,上了戰場也提不起精神,疲勞無力。幾個緣由加在一起,燕軍失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會敗,且一退再退,連失幾座城池,包括作為燕軍大營的幽州府。

後來,明塵遠倒是回來了,也一鼓作氣重新奪下幽州,然而卻損失慘重。十萬援軍折損五萬,另有五萬隨他殺入幽州府之後——再也沒有出來。

寧軍在收回幽州府之後,便迅速將城內百姓遷走,又找到了雲辰所提及的隱秘古道。因為廢棄太久,古道長滿了草木,故而一直沒有被人發現。寧王果斷下令砍樹劈路,不惜出動大量人力物力,終於趕在明塵遠回來之前將古道重新開闢,並設下埋伏。而燕軍當時耽於內鬥和前線戰事,根本沒有發現寧軍在後方大舉開山劈樹,重劈古道。

然後,便有了雲辰所說的“甕中捉鱉”,寧軍故意輸給明塵遠,卻又不敢輸的太明顯,雙方僵持數日,各死傷五萬左右,終於將明塵遠的剩餘人馬全部引入幽州府城,再借由那條古道將城池團團包圍,切斷水源。

原本駐紮在幽州的那批燕軍,經歷幾場奪城之戰,已經死傷近半,餘下五六萬人曾多次想要營救明塵遠,均以失敗告終,最終只得飛鴿傳書將事情原原本本告訴聶星逸,並附帶了寧王的條件。

若是燕王室對這五萬人見死不救,將士們都會感到心寒,誰還會繼續為燕國效力?燕軍更加有理由懈怠、造反了;可若是救了,燕王室就要答應寧王的和談條件,相當於將王權拱手相送,在世人眼中更是矮了半截。

於是所有的將士都在看著,看燕國要如何處置這棘手的事件。無論救與不救,好像都是一條死路——這就是雲辰計策的高明之處。

當明塵遠發現幽州府已經成為一座空城之後,立即明白是中了算計。而且寧軍將事情做得很絕,不僅把城內百姓遷得乾乾淨淨,甚至連一顆糧食都沒有留下!還是幽州大營在此駐紮時,為了防患於未然,曾在地下挖了幾個洞穴,埋藏了一部分軍糧。

但是杯水車薪。

五萬大軍日日要張口吃飯,縱然再節省,那些軍糧也只夠支撐兩日。明塵遠在這兩日內數次帶兵硬闖,可惜不僅沒闖出去,還傷亡慘重。他心裡也清楚,日子拖得越久,將士們的信心越消耗,沒有糧食果腹,體力又跟不上,突圍的可能就會越來越小,最後所有人也許都會餓死在這城裡。

不幸中之萬幸,雖然水源被截斷,但是城內尚且有幾口老井,勉強夠將士們飲水,因此倒也還能再支撐幾日。

轉眼間,五萬燕軍已經在幽州府城被困五日了,這期間,明塵遠想過無數突圍的辦法,奈何幽州府被寧軍圍得如同鐵桶一般,根本沒有突破口。後三天將士們純粹是靠水煮樹皮、草皮充飢,只有明塵遠的桌案上還能見到一丁點兒糧食,但也只是稀粥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被困的燕軍都感到空前絕望,大好男兒不是死在沙場,而是渴死餓死,死也死得不能瞑目!這是頭一次,他們是如此渴望和平,渴望安定,渴望過上沒有戰亂的日子,解甲歸田,與家人團聚。

燕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飢餓、絕望、士氣低落、毫無鬥志。

(大家一定還記得《妾心如宅》裡雲辭設計明璋欠下的五千萬兩黃金。當時我在妾心裡解釋,五千萬兩黃金是整個南熙舉國七八年的賦稅,但是到了帝業之中,五千萬兩黃金就成了寧國50年的賦稅。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500年後妾心之中,九州是一分為二,南熙地盤較大;而500年前帝業之中,九州是分成四國,寧國地盤較小,所以賦稅肯定有差別。再者,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越往後的朝代,越和平的朝代,生產力肯定越強,稅收就會越高。當然,這個想法有些形而上學,但一般規律應該如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