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咆哮加質問讓太子膝蓋一軟,條件反射似的跪下:“皇阿瑪,兒子……兒子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為您英明考量,怕您日後被史書秉筆。”
“到底自古以來,中原皆為禮儀之邦。我大清本就……頗受詬病,所以……”
康熙冷哼:“本就什麼?異族入關,佔據中原,被詬病得國不正。所以更該彰顯大國氣質,以交好各國,免風評有失,也免四面受敵?”
這……
太子愣神,難道不是嗎?
康熙搖頭:“朕以前也是這麼想的。可事實上,那些藩屬國不通中原文化,一般畏威而不懷德。與其厚禮賞賜卻被當成冤大頭,不如放棄那些無謂的面子,多做些實事。”
至於什麼實事?
考慮眼前站著的是太子,是自己傾心培養多年的未來接班人。
康熙縱使心中不耐,也還是認真解釋了下。
首先那些被太子說二三十年連個秀才都考不過的老學究們就得來不易,都是層層選拔,反覆考核過的超級犟種。
死讀書,讀死書,把忠君愛國思想刻在骨髓裡。
讀半輩子書,嘆幾十年懷才不遇。
一朝中選,授皇家名譽舉人,擢升新設立的理藩院藩屬國禮儀專項宣講使。雖只是八品,但是正正經經的朝廷官員啊!
還得皇上親自封賞派官呢。
特別光宗耀祖。
一個個激動的老淚縱橫,恨不得把腦門磕青。
保證千難萬難都會努力克服,積極適應各藩屬國環境,用心宣講忠君愛國思想,定時給皇上上摺子稟告工作進展。
真·一個使者,兩種準備。
成則中原文化深入各國,忠君思想閃耀異邦。
敗?
康熙笑:“愛卿們官雖小,但也都是朕的門生,正經的大清官員。為和諧宗主國與藩屬關係而不遠萬里,卻屈死異國他鄉。朕若不能為其雪恨,有何顏面忝為天子?”
陽光透過玻璃窗,打在康熙臉上。
從太子的角度,只看到自家皇阿瑪滿臉堅毅,眼中還燃燒著熊熊戰意。
跟之前一直要當千古第一仁皇帝的模樣判若兩人。
也讓太子激靈靈打了個寒顫。
無邊惶恐,漫卷而來。
那感覺比他叔姥爺索額圖餓死於禁所時還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