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樁子,大約每隔半米便會被釘下去一根,圍牆拐角處,被釘的更多更為密集。
這項工作大約連著進行了八天之後,最西面的那條開挖的地基之上,便有了一排高出地面大約三四十公分高的木樁。
跟後世地基上聳立的鋼筋有些相似。
木樁顯得高低不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現在沒有斧頭、鋸、柴刀這些東西,能夠將這些木頭給弄斷,有個差不多的尺寸夠用就已經很難得了,尺寸保持統一可就太難為人了。
不過釘在地下的木樁,卻有統一的規格,至少也要有四十公分,因為這些樹樁子的底部,被韓成帶著他未成年的學生,在四十厘米處做了標記。
樹樁子釘好了,下面要做的便是編制木排,然後和泥擂牆了。
編織木排用的樹枝,已經被部落裡的未成年人給弄夠了。
因為編制木排所需的樹枝並不需要太粗,所以他們完全由能力將之從倒地的樹木上折斷。
木排的編制比較簡單,只需要將粗細合適又比較直的樹枝在地上排列起來,而後用比較柔韌的藤條橫著編織固定就行了。
這有點像編織竹蓆。
當然,手法不完全相同,而且這木排可要比竹蓆粗糙的太多了。
部落裡成年人裡面,手最巧的就要數跛了,因為他腿腳不方便,不能跟其餘人一樣去打獵乾重活,不想當一個閒人的他便在手上下了大功夫。
說個不太好的比方,這點就跟盲人的聽覺以及觸覺上要比一般強上不少是一個道理。
木排的編制,跛是最重要的干將。
韓成之前也沒有做過這些,只是見過,知道一些大致的方法,再告訴了跛之後,兩人便一切開始研究。
這東西的技術不復雜,不過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已經有成果出來了。
不過這東西跟編織魚籠不一樣,因為樹藤這些東西可比繩子硬的太多,沒有一定的力氣,想要編織它是很難的,最起碼現在的韓成就不行。
在研究出來確定了編織辦法之後,韓成就又叫來了兩個手比較巧的,跟著跛學習木排的編織……
長三米寬超過半米的木排被橫著樹立在南面牆角處的地基兩旁,相對而立。
在兩塊木排中間,撐著兩根長度大約半米的樹樁,樹樁上面有著一些沒有弄淨的枝椏。
兩個樹樁一頭一根,這是為了避免兩塊木排會合在一起。
兩塊木排被四根藤條均勻捆住,一端用一塊寬半米長一米的木排豎著堵上,同樣用藤條捆結實,這樣一個長方體的模型便做好了。
接下來就要往這裡面灌和好的泥了。
和泥也有講究,單純的泥巴鑄造這樣的牆粘度可能不夠,所以在和泥的時候,韓成便往裡面新增了一些被截成半米長短的繩草,以及其它一些沒有繩草堅韌,但韌性依然不小的其它草進去,甚至於還往裡面撒了一把鹽。
繩草等在泥巴里面起到的作用跟細鋼筋是一樣的,能夠更大程度的將泥巴連線起來。
至於鹽……
韓成還真不知道它在裡面會起什麼作用,只是記得以前見過看人家活泥壘鍋臺的時候往裡面放過。
既然往裡面放,那肯定就有它的意義所在,對於這個圍牆韓成很是看重,鹽對於現在的部落來說算不得特別富裕,但圍牆建造著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