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正是道聖老子所言,還在孔聖人以直報怨之前。
以德報怨,可以說,這是道家的主張,但它不是要求普通人的。而是要求統治階級的,他希望統治階級的人都能胸懷寬廣,做到以德報怨,如此,治下的百姓才會生活的更好。
孔聖人對此看得很通透,他不認為世間人人都能成為統治階級,所以,他對普通人的要求,不是以怨報德,而是以直報怨。
能夠以公正的態度對待他人,就已經是十分美好的品格了。
“大起於小,多出於少,以德報怨……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由於聖人總是從難處著想,所以始終無難。”
“聖人之言,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啊!”
聽聞姜辰一番話,守正仙人久久未言,顯然是陷入了震撼當中。
相比於孔聖人的言論,道聖老子的聖言,顯然更符合仙道的思想,一言一行之間,無不蘊含著天地至理,萬物執行的規則,發人深思。
就像守正仙人方才勸說姜辰的那些話,就蘊含著幾分道聖的思想。
“這些道理,先生既然都明白,那為何不要如此,死揪著這件事不放呢?”
“先生何不大度一些,展現出聖人應有的品格,饒過守龍這一次?”
過了良久,守正仙人方才回過神來,滿臉不解的朝姜辰問道。
他想不通,為何這些道理,明明姜辰都明白,可為何不照做呢?
“掌教對弟子,總是有太多的誤解,姜辰不過一俗人,萬萬當不起聖人的稱呼,所以,我做不到以德報怨,只能以直報怨!”
姜辰無語,他知道,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讓別人對他的誤解太深了。
在別人看來,他改良糧種,使得糧食增產,乃是為了天下蒼生,人人都能吃飽飯。他研究出清神丹,是為了徹底解決天魔之患。他重新定義六品境界,是為了為後來人開闢前路。
這些,從結果來看,沒有問題。但姜辰做這些事的出發點,可都是為了他自己啊。
改良糧種的出發點,是為了謀求功德。研究出清神丹的出發點,是想憑藉著此物聚集到大量的財物。重新定義六品境界,是為了佔據一縷天地氣運。
如此種種,都是為了自己能夠有更好的未來,然後,在達成自己目的之餘,順便惠及了天下蒼生。
若是論心不論跡,那姜辰自然遠遠算不上聖人,只能說是勉強算不上壞人。
可外人怎麼知道他心裡怎麼想?外人只知道,姜辰的所作所為,確實為天下蒼生謀到了福祉,讓他們獲得了好處。
所謂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好人。論跡不論心,姜辰的所作所為,眾人都看在眼裡,自然當得起聖人之名。
是故,凡是聽說過姜辰事蹟的人,都是視他為聖人,這個想法,可謂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