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九年的暮春,大明帝王在西苑中緩緩走出來,有臣子在西南惹下大禍,有臣子在京師群情激昂……
很熱鬧。
但此刻,幾乎所有人臣子都呆住了。
雲南這個地方對於朝中君臣來說就是一根針,這根針就別在後頸窩那裡,不小心腦袋往後仰便會挨一下。
雲南的治權不在手中,西南就談不上安穩。
至於什麼沐氏的忠誠,別逗了,沐氏在雲南做了百餘年土皇帝,除非是傻子,否則沐氏對朝中的警惕不會亞於提防緬甸。
歷年來朝中君臣不時也會琢磨一番,想看看是否有收回雲南治權的可能。但不是外敵牽制,便是內部矛盾重重。
比如說大禮議事件,一個大禮議事件讓君臣分道揚鑣多年,這樣的朝堂格局能幹什麼大事兒?
帝王可敢親征?
敢個毛線!
嘉靖帝前腳親征,後腳弄不好老巢就會被人端掉,再把他的糧草斷掉,什麼大軍,頃刻間就會煙消雲散。
後世讀史時,從頭看到尾就會發現,貫穿整個大明的從不是什麼治亂迴圈。
而是君臣之爭。
你看看史書,從未有如大明般的君臣關係。
而隨之而來的是,儒家也前所未有的強大。
不斷內耗的大明沒法去幹大事兒。
雲南由此成了朝中君臣可望而不可及的硃砂痣。
曾有人說,若是誰能收回雲南,當標榜青史。
但沒人吭氣……有膽你自己去,別特麼讓別人去送死。
蔣慶之南下,在眾人看來是去避禍。誰曾想沐朝弼膽大如斯,竟要弄死他。
幹得漂亮啊!
京師士林在歡呼。
可特孃的蔣慶之沒死。
而且還逼出了道爺的所謂密旨。
好吧,你們表兄弟互相遮掩,可蔣慶之現在逼反了沐朝弼,自身難保,京師鞭長莫及……
可道爺卻發飆了,調動京衛準備南下為表弟報仇。
群臣當即阻攔,歡喜不已。
名垂青史的時刻來了啊!
可就在此時,一個訊息傳來,雲南治權竟然收回來了。
殿內彷彿響起了霹靂聲,震的所有人都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