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一問才知道,這都是奴隸。
整個滿者伯夷王朝,有大量的奴隸,甚至有時間舉行祭祀,還需要奴隸血祭。戰爭更是貴族的事情,奴隸們都是私產。一般是不上戰場的。這也是為什麼,爪哇有五百多萬人,在戰鬥的時候,僅僅動用幾萬人。
而這幾萬人,都已經是他們的傾國之兵。
不像戰國的時候,秦國才幾百萬人,就能出兵數十萬之多。是因為大量奴隸的存在。
何夕膽子瞬間大了許多。
窺一斑而見全豹。從這一點上,何夕就看到了爪哇的虛弱,以及回回教之所以在全世界各地戰勝印度教,甚至在印度本土也是如此。就是因為印度教本身,是一個適應奴隸制教派。婆羅門們以神的名義統治國家。
而回回教代表的生產力是比印度教要高的。
最少回回教之中,是蘊含著平等觀念的。雖然是在神的面前一切平等。但是足夠讓很多奴隸為之奮鬥終身了。
何夕忽然有了一個想法。他心中暗道:“為什麼不讓一些儒生來南洋傳道?”
一想到這一點,何夕忽然渾身戰慄,他似乎看到了大明開拓南洋的最好方式。
那就是文武兩道一同下手。
儒學,是何夕最大的敵人,他鑽研了很長時間。對儒學很是瞭解。儒學之所以是何夕最大的敵人,不是儒學有多壞。而是儒學並不適應未來的工業時代。
儒學並沒有面向未來,而是站在過去。
但是並不代表儒學沒有一點價值了。開玩笑,看越南怎麼吊打占城,等一系列印度教國家就知道了。就在提升國力,鞏固國王統治這方面,儒家的意識形態,是有天然的優勢。
何夕覺得最少要比回回教那一套要好。
既然印度教在世界的浪潮之中,註定要落伍,何不讓儒家代替回回教成為東南亞,甚至印度很多地方主流意識形態。
而只要達成這個目標,大明在南洋,甚至在印度的擴張,那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支援儒家外傳,或許能起到調虎離山的作用。
無他,在這個時代,在很多人看來,除卻中國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黑暗的。唯有中國有文明之光。一般人不到絕境是不想離開中國的。而儒生們在大明活得其實也不錯。
願意來異國他鄉傳說學問的。大多都是儒家最忠誠的弟子。是那種為了儒家大義,蹈死不顧的人。
這些人也是何夕最難以處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