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說道:“諸位說得也對。那我就說幾句吧。”他聲音微微一頓,看向這裡的人說道:“諸位也知道,最近江南,福建,各地的貨物價格漲了不少吧。”
說到這裡,一時間怨聲載道。
隨著航海的開始,大明各種貨物都源源不斷地運到海外。有絲綢,瓷器,茶葉,糖,等等。但是大明的產能可不是無限的。就連帶地抬高了價格。之前南洋市場空缺。只要是中國貨,就能賣出去,而且能賣出一個好價格。
一點點的成本問題,不算什麼。
但是,隨著時間長了。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下滑。貨物的價格高居不下。就很成問題了。
大家都有怨氣。
但也無可奈何。
無他,有辦法用權勢壓過去的商戶,要麼成為這些海上商戶的陸上分號,要麼直接成為某家權貴產業。能談生意的,就是壓不下來的。不是別人。正是江南老姓,世家大族。
這其實也是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不一樣。
現代社會看見一個行業,利潤特別高。那就會有無數人投身於這個行業,最後因為競爭激烈,弄得大家都不賺錢為止,這個利潤特別高的產業也就與其他產業的利潤相差不大了。
而在古代社會可不是這樣的。
古代社會之中,因為很多貨物都是手工製作。因為種種原因,是很難擴大再生產的。比如絲綢。今年有多少絲綢,是有多少桑樹,有多少蠶種就決定了。還要與氣候,病蟲害有關係。
這些條件,很難擴大生產。有時候即便擴大規模,多種桑樹,就不說,樹木的存活率。單單說桑樹的成長時間。這也是要算的。
總之,擴大生產有很大問題。於是,這些人就不擴大了。而是投機,將這個價格給炒上去。就會陷入一個越昂貴,越稀缺,越稀缺,就越昂貴的過程之中。
對於海上貿易真正賺錢的,從來不是什麼奇珍異寶。而是大宗商品。因為大宗商品年年都有,規模效應。
反映在而今的情況,就是海運規模擴大了好幾倍。運力比之前多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內地各產業產量,卻沒有升上來,甚至在勉強攀升。但是提高產量,也是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
也就是而今海貿暴利期結束的原因其中一個。
楊震一揮手,立即有人端著盤子走了進來。
第一盤,上面有白色的晶體,有人一嗅就知道,是鹽。不過,遼東的鹽場還在建設之中,這是何夕用山東鹽提純以下的結果。
第二盤,上面是高麗彩色麻布,這也是唯一有現在貨的,大概有數萬匹之多。能搞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