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新時代的先聲
何夕說道:“燕王殿下有所不知。這裡是棉麻結合的。絲綢暫時不行。之所以現在用麻,是因為在高麗有大量的麻料。正好用了。遼東棉花種植不夠,我已經派人四處採購棉花了。估計今年冬天,就能用棉花了。”
燕王說道:“棉花也可以嗎?”
何夕說的一樣的。
燕王忽然臉色沉下來了。他說道:“父皇,這”
他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但是他雖然沒有對皇位的想法了。但是畢竟是大明皇子,更清楚自己與大明休慼與共。看見如此大的隱患,不能不提醒。
麻布也就罷了。
雖然麻布依然是大明百姓日常穿著,但是麻布有天然問題,不夠保暖。自從朱元璋大力推廣棉花種植,二十年來,棉花遍佈天下。各地紡織業也從織麻布,變成了棉布。
麻布已經成為小眾了。
達官貴人們一般不穿麻布,即便有一些百姓穿麻布,也不是他們買來的。而是他們自己織的。所以,即便麻布再便宜,他們也不會買的。但是棉布不一樣。
棉布已經成為大規模流通的商品。規模之大,已經在絲綢之上了。
有大批百姓依靠棉布這個產業為生。
而今這裡才有幾百臺這種新式織布機。產量就這麼多。等全部生產起來,那些百姓該怎麼辦?這裡面風險太大了。
燕王雖然政治上不敏感。但是他也知道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大明的根基,也是朱家的根基,不在士大夫身上,不在勳貴身上,而在大明小民身上。
朱元璋均平天下的道路之中,讓太多的百姓得到好處了。正是因為全天下百姓都認為朱元璋是皇帝。朱元璋才能殺伐果斷,說殺誰就殺誰。也不怕下面造反。因為民心思定。大家都忙著過日子的。誰有空和你玩造反的遊戲。
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
就好像何夕辦郭桓案的時候。嘉興的百姓明明被加了六倍的賦稅。但是百姓依然沉默。不是不知道痛,而是還有活路。這也是大明絕大多數百姓的寫照。
說大明洪武年間,是人間天堂,自然是假的。但是朱元璋到底創造出一個大多少人能活下去的社會。
故而大多數百姓都在努力活著,個別達官顯貴,或者士大夫們,想要造反,是沒有跟隨的。暗流之所以是暗流,那就是他們得不到沉默大多數的認同。
但是這不一樣。
燕王看不到更遠的東西,但是他知道,這東西會引起民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