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希望天下太平,最少維持到何夕完成對整個天下的改制。但是越是希望太平,就越不能退縮。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
畢竟,人都是賤骨頭,最容易的就是得寸進尺。
所以,何夕就要準備打兩場戰事了。一場對內,一場對外了。
對外戰爭,就一些不安分的人,放出去咬人。畢竟大明而今最不怕的就是打仗。而今大明的武力超出整個世界一個臺階。燕王對帖木兒屢戰屢勝,絕對不是帖木兒不行。
而是燕王太厲害。
同樣的事情,何夕從來不覺得,大明軍隊對外征戰會打不贏。何夕考慮的都是另外的事情。
何夕下定決心之後,立即先發制人,宣佈對安南作戰,撥亂反正。
何夕首先召見的就是葉沈,倒不是讓葉沈掛帥,而是讓他推薦一個將領。
葉沈推薦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張明。
畢竟張明是何夕的嫡系的嫡系,在南北之戰中,也有上佳的表現,現在也是一軍之長了,算是高層將領,爵位已經到了子爵。
雖然不是高階爵位。但是從一個流民到子爵,僅僅有了數年時間,也算是傳奇了。
在葉沈看來,打安南根本不用多少兵力,派一個軍南下,足夠了。
何夕對此只能是搖搖頭。
葉沈還是在政治上並不敏感。
打安南,會只打安南嗎?不是,而且打安南,是為了給安南皇室續命嗎?也不是,那是內部的排隊隊,分果果。
總不好做的太過分,讓自己將所有果子都摘下來。
不過,葉沈培養嫡系的想法,何夕還是支援的。
於是,以決定以張明為先鋒,從陸路進攻,以方關為副,從海上進攻。方關也算是老將了,這也是他最後一戰了。
他最好的年華,都在南洋了。錯過了南北之戰,而今身上也沒有什麼爵位。而且,南洋總督府而今已經收到朝廷管轄之中。
對南洋本土勢力也都要一定程度的清洗,陸家不用說了。陸仲亨不在了,陸家不用怎麼對付。而方家,有方乘風在,方關也不能不進行一些安撫。
將他從南洋調過來打上一仗,撈一些功勞,就可以退休了。
也算是對何夕這位當初的夥伴最後的照顧了。
張明首先投入戰場,將來立下功勞,之後派出的軍隊,直接歸入張明的指揮,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張明能立下平定安南的功績,何夕也不介意給張明一個英國公。
不過,想要國公一個安南,有些不夠。畢竟,隨著大明軍隊實力的提升。大明武勳也越來越值錢了。滅國之功,或許在之前,值一個國公,但是在這個時代,就未必了。
軍事上的時候,何夕不用多操心。對外戰事,由樞密院操盤。葉沈會盯著,不大可能打敗仗。
何夕操心的不是別的,應該是對內的戰事,準確的來說,是對廣東的清洗,何夕必須殺一儆百,對廣東下狠手。
讓下面的人知道,他何夕手下,可是沒有少死人。不要以為這幾年,安靜了,就以為他何夕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