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能做的也僅僅是給一些俸祿。俸祿多少,並不僅僅代表錢,還代表了等級,公爵之高興,除卻國名大小之外,就是俸祿高低了。
再有就是一些榮譽的加銜了。甚至追封都不行,因為前曹國公,也就是李文忠當年,已經被朱元璋加封了好幾代了。
已經足足夠了。
何夕對李景隆不好安排。所以李景隆只能去當富貴閒人。這讓李景隆很鬱悶,他費那麼大的力氣參與這一件事情做什麼啊?
似乎,不管參與不參與,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也都是差不多的。
這個時候,李景隆才覺得當初徐達不想參與的先見之明。他們這樣的人家,該有的都有了。沒
有的一般情況,就是永遠不會有的。或者,是皇帝也沒有辦法的事情。
參與奪嫡之事,風險大不說,回報並不算高。
最好不要參與其中。
沐春其實也是這個想法。只是,被馮家給硬生生的逼到了這個位置上。沐春而今想想,還是覺得憤憤不已。因為馮家一脈的國公之位,是踩著他們沐家上來的。
如果大家都不出頭,其實也不會有那麼麻煩,而今馮誠搞這一出,似乎給自己標榜了功臣的標籤,而沐春沐家一脈,在馮家一脈的敘事之中,就變成了敵人了。
更是讓朝廷有了一個不好印象。
沐春豈能不鬱悶。
不過,隨即他下定了決心。
他將他籌備很久的章程拿來出來,就是在雲南的時候,就開始醞釀的徵南論,要大舉討伐緬甸的章程。
這一封奏疏,沐春從雲南回南京的時候,就是想投上去的,但是他還是決定放一放。畢竟而今大明的政治生態,是定國是會,他有些看不懂。
但是而今,他是看懂了。
何夕想讓定國是會成為上承下達,乃至於中樞監督地方的一個渠道。不管將來,這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
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有何夕保駕護航。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許真能拿出來商議的。
於是沐春的心動了。
他不僅僅想繼承父親的意願,繼續南征,為大明開疆擴土。還有兩個小心思。
第一個小心思,給馮誠難看,他這一封奏疏,如果透過的話,雲南軍一定會成為主力,而今還在雲南的馮誠首當其衝。對馮誠來說,是福是禍,很不好說的。
緬甸到底山高林密,是很難突破的。
第二個小心思,就是他想一個南征的機會,因為在叢林之中,原本的各種火器戰術,都需要新的調整。這一點上,就需要原來在叢林之中,打了老仗的人,也就是他們沐家。
馮誠在這方面,其實並沒有什麼經驗。即便朝廷的醫學發展很快,對很多熱帶病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馮誠真要成長成為叢林戰專家,恐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是大明朝廷是不會有時間,讓一個人刷經驗的。
這種情況下,啟用當地熟悉的將領,帶來熟悉叢林征戰計程車卒,才有可能成功。
他就有可能回到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