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藩王們
「蜀王叔的事情,還好辦。其他王叔也要從藩地來了。朕這裡一時間也弄不清楚,該如何對待。還請姑父拿個主意。」朱雄英說道。
何夕說道:「而今一切都鎮之以靜。不做任何改變,只要今後藩王願意拱衛中樞,效忠陛下。聽從朝廷命令。那麼陛下不用做其他的事情。只要安撫就行,敘親親之誼,即便是有其他的事情,也是我們的事情。」
朱雄英會意,皇帝唱紅臉,大臣們唱白臉,恩出於上。
在各方面,由下面人與各藩王據理力爭,然後到朱雄英這裡大筆減免。
畢竟而今維繫大明與海外的關係的基石,就是宗法體系,也就是皇帝能不能與自己的親戚處好關係了。
如果能,這樣的情況能多維持一段時間。
如果不能,情況就很麻煩了。
國事與家事牽連太深了。
朱雄英說道:「那燕王叔也是如此?」
朱雄英對其他的藩王,都能淡然視之。但唯獨燕王,卻不能淡然視之。
首先,燕王乃是所有藩王之中,最年長的。在藩王內部,地位不一般。
其次,燕王是所有藩王之中實力最雄厚的。雖然說,燕王手中的騎兵百萬,已經是上一個版本的了。這些兵力在而今的新式軍隊面前,未必有多少用處。
但是,比起其他藩王不知道強了多少倍了。
更不要說,燕王幅員遼闊,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燕王的十幾萬騎兵,其實並不是不能發揮出極大的作用的。
這最後,也就是燕王在歷史上留下的豐功偉績,讓朱雄英念念不忘,當燕王在現實之中建立的功業,與歷史上好像也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讓朱雄英不得不多聯想一些東西。
才有了而今的情況。
何夕說道:「陛下,歷史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參考作用了。甚至今後,一些關鍵的人,在未來都不會出現了。陛下如果還一直糾結於這上面,未來做事的時候,一定會束手束腳的。」
何夕早就將原來的明史扔到一邊了。
因為徹底沒有用了。、
裡面最有用的,大概是地震的記載。甚至裡面旱情與風雨的記載都未必準確了。
第一,是因為歷史的史料本身就有問題。何夕已經校對出不少東西了。如果能回到未來,單單憑藉,自己在這上的造詣,決計是一流的明史專家(專精明初)。
第二,就是人對自然的影響是很大的。
否則就不會有氣候變暖的假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