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他今天這個位置,後世的很多經驗,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
他每一個選擇,對未來有什麼影響,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盡善盡美的背後,都是他的殫精竭慮。
國是大會定在隆武四年,但是關於大會的邀請,卻是隆武三年就已經發出去了。等待各地的回應。
隆武三年,對北京來說,是最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發起關中,與廣武會戰。一系列戰事奠定了北京的勝利。而也在這一年,燕王得知了帖木兒想要東征的訊息。
果斷決策,先發制人。進攻,察哈臺汗國。
而察哈臺汗國的根基,就是疏勒。當然了,他們已經不叫這個地名了。
燕王與帖木兒打了一場,耗時數月的疏勒會戰。
首先是,燕王先進攻。
察哈臺汗國,根本沒有想到,根本就是一場脆敗。丘福作為先鋒,打到了疏勒城下。蒙古人叫哈實哈兒。當時在大明這裡,這裡只有一個名字就是疏勒。
只是這一座疏勒城,到底不是唐代的城池。充滿了異域風情。準確的來說,阿拉伯的味道。
其實,疏勒城並不堅固。
最少,在燕軍看來並不堅固。
燕軍火器水平,比起南北兩軍任何一軍的主力都不行,甚至比北軍二線軍隊,也是差了不少。
但是用來摧毀疏勒城,卻並沒有什麼問題。
只是,燕王按住,不需攻破疏勒。
原因很簡單,燕王要在疏勒城下,與帖木兒會戰。
而今燕王與帖木兒之間的問題,與當初河間之戰,北軍與南軍的問題差不多了。
如果單單論精銳戰力,燕王本部加上北軍支援原本的一個團的兵力,
是絕對能對帖木兒軍進行碾壓的。
但是燕王本部漢兵,乃是他的根本所在,雙方加起來,不過數萬。而蒙古徵召兵雖然多,但是本質上戰鬥力與帖木兒本部戰鬥力,相差不大。
如果將戰場撒在草原上,燕王並不覺得自己會輸,但是贏起來卻不是太方便的。
而如果將戰事聚集在一點,在燕王準備的預設戰場之上,燕王對帖木兒有十足的把握。
燕王最怕的,不是別的。而是帖木兒不來。
但是帖木兒終於還是來了。
說他不知道燕王想法,沒有猜到燕王想做什麼,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