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就沒有現在的權柄,也不會有現在的時機。
在洪武朝,何夕是寵臣,也是朝廷大佬之一,但是他的根基是虛的,完全不能與朝廷上的其他大佬相比。
可以說,如果沒有朱元璋支援,任何一個國公想要拿掉何夕,都不是什麼問題。
即便朱元璋為何夕掃清這些障礙,也阻擋不了更深層的矛盾。
就好像丁顯,其實也不想要與大明士大夫集團弄得不死不休的。但是丁顯迴避不了。因為朱允炆要搞錢,要變法。要立竿見影。丁顯除卻向這些人開刀,還有其他辦法嗎?
如果沒有改變的話,何夕在朱元璋死後,也就是丁顯的下場。
丁顯之所以能輕輕鬆鬆的將江南士大夫給搞殘。並不是江南士大夫們太弱,而是軍隊站隊了。軍隊為了錢,什麼也不顧了。他們站在朱允炆這邊,站在了丁顯這邊。
即便如此,也鬧出平叛的事情,江南民風如此柔弱,都必須用刀兵才能拿下。
如果沒有打仗。軍隊會是什麼立場。
不客氣的說,大部分勳貴的立場是比較保守的。如果變***鬧得天下大亂的話,這些勳貴們會聯手,讓何夕下臺的。
甚至讓何夕去死。
但是這些,都不能說。
畢竟這不是什麼好事。這寫到祭文之中,將來列入史書之內,真不知道是朱元璋的閃光點,還是汙點。
其次,就是變法這一件事情。
北京的變法,在很多方面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洪武年間變法形式。
之前,兵危戰急,很多時候,大家都要看實效,對其他方面並不是太在乎的。但是而今不一樣了。仗打完了。很多事情都要說清楚了。
畢竟,何夕的變法也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這種情況下,言明朝廷的變法主張。說明變法所取得的成就,將這些歸為太祖皇帝的想法,也算是給變法做背書了。
最後,自然是正統性上了。、
這也是朱雄英最在意的一點。
雖然說,何夕想要將今後的天子,變成
民主。從上天之子,變成萬民推選之主。但是這一件事情,是一件很長遠的規劃。
很多事情要適應現實。
現實就是,大明效忠朱雄英,從來是認為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帝,而不是其他。
為了安撫天下民心。自然要在這一件事情上,反覆強調。
總之,一場浩浩蕩蕩的祭祀太祖。算是為連續數年的戰事畫上了句號。
在這一件事情之後。朱雄英才帶領文武百官,從聚寶門正門,浩浩蕩蕩的進入了南京城中。
不管對於何夕來說,還是對於朱雄英來說。南京城都是久違了。
只是進入南京城後,很多事情都才剛剛開始。